2010年2月26日 星期五

建筑师谈世博会德国馆设计

德中/欧中 | 2010.02.26

建筑师谈世博会德国馆设计

据上海世博会开幕还有64天,德国馆Balancity-和谐都市在施工上也已经进入了最后的收尾阶段。德国馆的取名与本次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 好"遥相呼应,重在体现自然中万物互相依靠,共建平衡的理念。来自慕尼黑的建筑设计事务所-石凯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Schmidhuber + Kaindl)从25家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了设计本次世博会德国馆的设计权。本台记者采访了这家事务所的首席执行官魏悉理(Lennart Wiechell)。

德国之声:参与这样大的项目的竞标需要做许多前期工作,您和您的事务所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参加了这次世博会的竞标呢?

魏悉理:参与竞标是我们作为设计事务所经常要做的事情,有些时候有500甚至1000个公司去申请一个项目。我自己也参加过有1000个设计方案的竞标。我们作为设计师是出于对项目以及其所在国的热情而参加竞标活动的,虽然肯定会有落选的风险。

德国之声:你能给我们讲讲您设计灵感的来源吗?

魏 悉理:"德国馆的设计理念来自于我们对自身文化的理解,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德国的城市,会发现其中很多的十三,十四世纪的一些有六百,八百,甚至九 百年历史的古老建筑,以及一些非常现代的建筑。这些现代的建筑有些时候成为了老建筑的一种补充。欧洲的文化中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这种反差感,这种传统 与现代结构的组合,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并存。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设计能够把这种生活情趣传递到中国。在展馆的规划中我们加进去了一块位于馆外,被压缩在最小 的空间里的一块绿地。这展示了在高密度的城市区域内还是有自然存在的空间的。 我们希望这个公园能让人们的思绪能回归大自然,有休息片刻的机会,虽然他们身处繁华都市。

德国之声:您已经多次去过中国,您觉得中国人在工作风格上和德国人比有什么不同?

魏 悉理:中国的合作伙伴以及他们的建筑设计师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们的空间想象力非常好,理解图纸的速度非常快。这个项目不简单,设计很复杂, 就连我德国的同事都需要很长时间来适应,中国的同事们很快就明白了设计图纸,还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比方说怎样设计一个楼梯才能让观众有足够的顶 部空间。工作过程很顺利,我很惊讶的看到来自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通过图片能够很好的交流,尽管大家说的语言不同。

德国之声:与中国同事的工作过程中有没有让您惊慌失措的时候。

魏 悉理:当然有让我惊慌失措的时候,尽管我们的准备工作做的已经相当的严密。比如我们在中国做了许多场馆的模型,经常与当地的模型制造商接触,最后 这个模型要被空运到广州在德国联邦经济部的官员那里做展示,我早上到了广州以后看到的模型是没有外面这层遮布的,我就打电话问那个做模型的人这到底是怎么 回事,他说他以为那个布是包装材料,就给扔了。尽管我们天天都有沟通,但是还是会发生一些你完全预料不到的事情。后来我们也没办法挽回了,事已至此,你必 须得接受。


德国之声:德国馆的附近就是法国馆,瑞士馆和波兰馆,你在工作的时候会不会偶尔想到看看别人的做法,完善自己的项目呢?


魏悉理当 然,在世博会你可以看到两百二十个展馆设计方案。每个人的理念都不同,这会让参观者大开眼界。 感受到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光这一点就足够值得让人们来这里看看了。我们和其他各国的设计事务所在同一个大楼里办公。也就是说欧洲的设计师们也在一个大楼 里办公,我们的对面就是法国、西班牙、荷兰的同事 ,我们吃在一起,互相拜访工地,晚上一起喝酒,说说工地上的问题,是一个很紧密的集体。

德国之声:您的事务所有多少人参与了这个项目的设计呢?

魏 悉理:我们事务所有十五到二十人参加了这个项目,但是参加整个这个项目执行工作的人肯定有两三百人。这些人有负责执行、规划、对外宣传及其他各种 各样事务。最多的时候我们事务所有十五人参加设计工作,现在还有四个人。我们的事务所一共有六十人,很大一部分人都参与了这个项目。

德国之声:这个项目对于您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魏 悉理: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项目本身非常令人兴奋。在设计这种展馆的过程中我们有很多自由发挥的余地。这种自由是在我们设计一些办公用地以及高层 建筑时所没有的,做这些设计的时候我们得严格按照功能上的设计要求办事。在设计德国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许多雕塑的设计理念,这是令人激动的方面之一, 另一个方面当然是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够了解中国的这个机会。这完全是另一种文化,我以前从来没有去过中国,现在中国、上海已经成为了我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恩赐,并且我还借此机会认识了许多人。

作者:Lennart Wiechell/任琛

责编:石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