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年雅典奧運主場館,鋼構屋頂像一隻巨鳥張開白色翅膀;二○○八年北京奧運主場館「鳥巢」,前衛外形同樣令人震撼。相較之下,即將舉行的倫敦奧運主場館「倫敦碗」,造形一如其名,乍看平凡無奇。
設計倫敦碗的澳籍建築師羅德(Rod Sheard),昨應文化部「國際大師人文講座」之邀,來台演講「搖滾吧,建築!」羅德在世界各地設計了數十個體育場館,包括雪梨奧運主場館。
|
倫敦奧運主場館擁有八萬席座椅,其中五萬五千席可供拆卸,建築師羅德昨天來台分享設計理念。 記者陳易辰/攝影 |
「運動是新的搖滾樂!」羅德指出,搖滾樂曾是可以跨越政治、宗教、文化的「世界性文化語言」,披頭四的一舉一動牽動全球觀眾的心弦。但從一九九○年代起,運動逐漸取代搖滾樂的地位──席丹一記頭球、林書豪一次運球上籃,全球觀眾為之瘋狂。
「體育場館是在瞬間創造英雄的舞台。」羅德曾在著作「體育館:全球文化的建築」中表示,體育場館是「勝利的象徵」,必須具備戲劇性的造形和紀念碑般的規模。
一場奧運開幕,全球超過十億人口觀賞;體育場館等於商機無窮的立體廣告,造型愈誇張、廣告效果也愈強烈。倫敦碗卻顛覆了羅德自己對體育場館的定義。
倫敦碗可能不是令人震撼的體育館,卻是史上最具創意的體育館。它擁有八萬席座椅,卻有五萬五千席可供拆卸。奧運結束後,倫敦碗上四層座位將拆卸,成為一座小型足球場。倫敦碗甚至沒有屋頂。
羅德說,倫敦已是發展成熟的大都會,不需像北京、雅典,用一座前衛巨大的體育館改造城市形象。
他將倫敦碗的設計定為「小巧、零距離、節能」。透過碗形的角度設計,觀眾和球員幾乎零距離,「你可以聞到運動員的氣息」。奧運在夏季舉辦,下雨機率不高。小巧、沒屋頂的倫敦碗節省建材,也解決奧運後淪「蚊子館」的危機。
許多英國建築師批判倫敦碗不夠傳統、沒資格代表英國。「他們甚至說它根本算不上真正的建築!」但羅德相信,「改變的時刻到了」,他用倫敦碗挑戰「建築即永恆」的觀念,「這世界永遠需要新的想法,新的挑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