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印歷史滄桑與柯比意遺願
里昂聖皮埃爾教堂41年後落成
里昂聖皮埃爾教堂41年後落成
到法國里昂聖皮埃爾(St Pierre)教堂,不但看到柯比意教堂建築的宏偉,更看到人類堅持與毅志力的成果。
這是柯比意於1964年最後一個設計案,2006年12月29日,在柯布西耶辞世的第41個年頭,經歷了30多年斷斷續續的建造,位於法國中部小城費爾米尼(Firminy)的聖皮埃爾教堂,終於落成並對外開放。2016年正式被聯合國列為世界重要文化遺產。
在建築朝聖的路上, 大家一直把柯比意當作指引的明燈,此行我們也孜孜矻矻,踩著柯比意作品軌跡前進。站在歷經千辛萬苦被完成的費爾米尼的聖皮耶教堂面前,感動更多,敬意也更深沈。
費爾米尼的聖皮耶教堂就算不是柯比意的最後設計,那至少也是他最後一個建成的作品,讓延宕心願,晚年的「廊香、拉國雷特修道院、聖皮耶」教堂三部曲,得以正式劃下句號告結。
這座教堂,也是有故事性的。從綠色費爾米尼新城(Firminy.Vert)與其締造者欧仁·克洛迪于斯-珀蒂(Eugene Claudius-Petit)說起。
提起克洛迪于斯·珀蒂,法國國家重建與城市規劃部(Ministre de la Reconstruction et de l’Urbanisme)部長,是柯比意的忘年之交,也是若干建築合作案的大甲方。寒門工人家庭出身的克洛迪于斯·珀蒂是虔誠天主教徒,也是藝術愛好,二戰時他参加了反對納粹占領的抵抗組織,表現英勇,展現了不俗的組織才能與政治抱負,為戰後政治道路奠定了基礎。二戰結束後,法國百廢待舉,克洛迪于斯·珀蒂憑藉才幹與主張,當選國家重建與城市規劃部部長,從1948到1953年一直負責戰後城市重建與新城的建設。而就在他當選部長之前的1946年1月,由法國政府委派他與建築師代表柯比意,一同登上横渡大西洋的輪船,赴美學習考察城市建設與國土規劃。經歷70天的相濡以沫,形影相伴,兩人成為莫逆之交。克洛迪于斯·珀蒂對柯比意的光輝城市理論(la Ville Radieus)非常讚賞,認為是法國戰後大量性市民住宅建設的良方。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他不只大力支持馬賽公寓的建造,同時希望以翻製柯比意作品作為大量平價住宅樣板。1953年,克洛迪于斯·珀蒂離開重建部,出任法國南方工業小城費爾米尼市市長,雄心勃勃的克洛迪于斯·珀蒂,希望以大刀闊斧地打造該鎭為現代化的新城,所以他理所當然找上柯比意來操刀規劃。柯比意1954年低調介入該市建築設計工作。最初以老城與新城交接處的青年與文化中心(La Maison Des Jeunes Et De La Culture)、體育場,以及精神指標的天主教堂,首當其衝,作為城市夢想的重要大事。
但是,夢想雖美,經費、人怨⋯,並非一帆風順。教堂只蓋到一樓基座, 後來有很長的時間被用來當軍事碉堡。柯比意於1965年過世,最後終於由柯比意生前跟隨6年的徒弟、時齡73歲的Jose
Oubrerie接棒打造完工,且對世人開放.
憑心而論,柯比意的作品,大多數都實現得很艱難,從設計到竣工,都要經歷好幾年,然而他總能以百折不回的精神,堅持到作品的實現,為建築後學留下典範。
而在設計過程中,柯比意總是努力打破外界保守的觀念。就像費爾米尼的聖皮耶教堂,他已擁有大師光環,在友誼考量下,勉為其難接案,但事實上,依舊阻力重重,尤其與教會觀念的摩擦碰撞,最後還是留下他「有所為有所不為」的不妥協的身影以及對教堂建築,崇高理念。他能够在因應周遭環境,放棄局部的同時,始终掌握着設計的全局和靈魂。例如,當教士們對造價等方面的批評,他也作出妥協,在僅僅壓縮建築體量不能滿足預算要求下,他也能忍痛割爱放棄了空中唱師席和連通器等創意。但他堅定保留了螺旋坡道和建築錐台殼體的幾何形體,從而使他螺旋上升的創意保留了下來,同時他能够化不利為有利,在没有空中唱師席對平面干擾下,將教堂地坪剝離為連續而起伏的螺旋上升平面,使二度平面,成為三度空間曲面。同時基於他對光的藝術不懈研究,使他構思出連續「螺旋光帶」與「星火交輝如雲海」,使原本黯然失色的教堂,又有了亮點。背後隐藏着建築師對空間與流線循序漸進的追求。
柯比意的設計,之所以每一次都能循着一個思路演化,甚至突變,而最終能成就高品質的設計與他設計方法的開放性,是分不開的。其實這個開放性特質,正是由於他設計的不是外部的造型,而是對空間與建築邏輯的追求。同時,使柯比意建築作品,呈現出連續性與遞進性,即在他的連續作品中,可以發現對同一概念持之以恒,這使得這些建築具有外觀上的相似性。值得一提的是,柯比意設計體系的開放性,使後人能够在他的建築體系上,發展出富有個性的建築特色。
被公認為,柯比意晚年的宗教建築三部曲作品中,始終令人感動的是柯比意對光的不斷研發探索。
費爾米尼的聖皮耶教堂雖然為柯比意偉大的一生,畫上完美的句號,而他的創作思想和體係,持續啓發着未來的建築師。
抛開柯比意建築的形式與符號,他那種對待建築設計研究性的創作態度,和永不枯竭的熱情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效仿。
這是柯比意於1964年最後一個設計案,2006年12月29日,在柯布西耶辞世的第41個年頭,經歷了30多年斷斷續續的建造,位於法國中部小城費爾米尼(Firminy)的聖皮埃爾教堂,終於落成並對外開放。2016年正式被聯合國列為世界重要文化遺產。
在建築朝聖的路上, 大家一直把柯比意當作指引的明燈,此行我們也孜孜矻矻,踩著柯比意作品軌跡前進。站在歷經千辛萬苦被完成的費爾米尼的聖皮耶教堂面前,感動更多,敬意也更深沈。
費爾米尼的聖皮耶教堂就算不是柯比意的最後設計,那至少也是他最後一個建成的作品,讓延宕心願,晚年的「廊香、拉國雷特修道院、聖皮耶」教堂三部曲,得以正式劃下句號告結。
這座教堂,也是有故事性的。從綠色費爾米尼新城(Firminy.Vert)與其締造者欧仁·克洛迪于斯-珀蒂(Eugene Claudius-Petit)說起。
提起克洛迪于斯·珀蒂,法國國家重建與城市規劃部(Ministre de la Reconstruction et de l’Urbanisme)部長,是柯比意的忘年之交,也是若干建築合作案的大甲方。寒門工人家庭出身的克洛迪于斯·珀蒂是虔誠天主教徒,也是藝術愛好,二戰時他参加了反對納粹占領的抵抗組織,表現英勇,展現了不俗的組織才能與政治抱負,為戰後政治道路奠定了基礎。二戰結束後,法國百廢待舉,克洛迪于斯·珀蒂憑藉才幹與主張,當選國家重建與城市規劃部部長,從1948到1953年一直負責戰後城市重建與新城的建設。而就在他當選部長之前的1946年1月,由法國政府委派他與建築師代表柯比意,一同登上横渡大西洋的輪船,赴美學習考察城市建設與國土規劃。經歷70天的相濡以沫,形影相伴,兩人成為莫逆之交。克洛迪于斯·珀蒂對柯比意的光輝城市理論(la Ville Radieus)非常讚賞,認為是法國戰後大量性市民住宅建設的良方。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他不只大力支持馬賽公寓的建造,同時希望以翻製柯比意作品作為大量平價住宅樣板。1953年,克洛迪于斯·珀蒂離開重建部,出任法國南方工業小城費爾米尼市市長,雄心勃勃的克洛迪于斯·珀蒂,希望以大刀闊斧地打造該鎭為現代化的新城,所以他理所當然找上柯比意來操刀規劃。柯比意1954年低調介入該市建築設計工作。最初以老城與新城交接處的青年與文化中心(La Maison Des Jeunes Et De La Culture)、體育場,以及精神指標的天主教堂,首當其衝,作為城市夢想的重要大事。
但是,夢想雖美,經費、人怨⋯,並非一帆風順。教堂只蓋到一樓基座, 後來有很長的時間被用來當軍事碉堡。柯比意於1965年過世,最後終於由柯比意生前跟隨6年的徒弟、時齡73歲的Jose
Oubrerie接棒打造完工,且對世人開放.
憑心而論,柯比意的作品,大多數都實現得很艱難,從設計到竣工,都要經歷好幾年,然而他總能以百折不回的精神,堅持到作品的實現,為建築後學留下典範。
而在設計過程中,柯比意總是努力打破外界保守的觀念。就像費爾米尼的聖皮耶教堂,他已擁有大師光環,在友誼考量下,勉為其難接案,但事實上,依舊阻力重重,尤其與教會觀念的摩擦碰撞,最後還是留下他「有所為有所不為」的不妥協的身影以及對教堂建築,崇高理念。他能够在因應周遭環境,放棄局部的同時,始终掌握着設計的全局和靈魂。例如,當教士們對造價等方面的批評,他也作出妥協,在僅僅壓縮建築體量不能滿足預算要求下,他也能忍痛割爱放棄了空中唱師席和連通器等創意。但他堅定保留了螺旋坡道和建築錐台殼體的幾何形體,從而使他螺旋上升的創意保留了下來,同時他能够化不利為有利,在没有空中唱師席對平面干擾下,將教堂地坪剝離為連續而起伏的螺旋上升平面,使二度平面,成為三度空間曲面。同時基於他對光的藝術不懈研究,使他構思出連續「螺旋光帶」與「星火交輝如雲海」,使原本黯然失色的教堂,又有了亮點。背後隐藏着建築師對空間與流線循序漸進的追求。
柯比意的設計,之所以每一次都能循着一個思路演化,甚至突變,而最終能成就高品質的設計與他設計方法的開放性,是分不開的。其實這個開放性特質,正是由於他設計的不是外部的造型,而是對空間與建築邏輯的追求。同時,使柯比意建築作品,呈現出連續性與遞進性,即在他的連續作品中,可以發現對同一概念持之以恒,這使得這些建築具有外觀上的相似性。值得一提的是,柯比意設計體系的開放性,使後人能够在他的建築體系上,發展出富有個性的建築特色。
被公認為,柯比意晚年的宗教建築三部曲作品中,始終令人感動的是柯比意對光的不斷研發探索。
費爾米尼的聖皮耶教堂雖然為柯比意偉大的一生,畫上完美的句號,而他的創作思想和體係,持續啓發着未來的建築師。
抛開柯比意建築的形式與符號,他那種對待建築設計研究性的創作態度,和永不枯竭的熱情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效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