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5日 星期二
高而潘(1928-2022);【高瞻遠矚:高而潘建築作品珠玉展】
臺北市立美術館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緬懷臺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師高而潘(1928-2022)〗
臺北市立美術館的建築設計師高而潘於近日逝世。本館作為高建築師經典代表作之一,於1983年落成啟用,建築為低限灰白的國際現代主義風格,以懸臂飛廊之形式,採「井」字形結構體,將傳統建築元素之斗拱交疊為主體架構,除了造型洗鍊,也為館舍未來擴充預作安排。高建築師曾言:「建築師完成70%,30%就留給藝術家。」因而讓北美館成為一座具擴充性、永續生長的美術館。
建築師高而潘的作品見證1960-1990年代臺灣現代建築的發展,包含住宅、學校、醫院、銀行、車站、美術館等多種類型,長年從事設計與教學,對於臺灣建築領域具有重要貢獻與影響。
讓我們重溫高而潘建築師針對北美館設計的訪談紀錄(請見留言處)
北美館│邁向現代 Way to Modern
圖片:1978年,建築師高而潘正在觀看其參與北美館競圖複審之模型©臺北市立美術館
國立臺灣博物館 National Taiwan Museum
【高瞻遠矚:高而潘建築作品珠玉展】
高而潘建築師是臺灣在二戰後培養的第一代建築師,其身處戰前與戰後交接的大時代,受日文與中文兩種教育,既是衝突矛盾的時代,也是多元文化並存互補的時代。而其1960年代至1990年代的作品,見證臺灣現代建築忠實反映當代臺灣社會、經濟與文化的進展或成就。也是臺灣政治、經濟與社會發展中,重要轉變關鍵的三十多年。從其建築來看,顯示RC塑性特質的粗獷主義(Brutalism)特色,同時也帶出建築與都市公共空間的對話,以及與人群的互動連結。
在徐明松、劉文岱,《走向現代:高而潘建築的社會性思考》中提到,柯比意提出下列的疑問:
「建築師該承擔怎樣的社會責任?」
「道路在汽車時代有何不同?」
「地方文化的消失,家族與都市的變遷」
「新技術的破壞,道德、社會概念的轉變」
「我們時代特有的不安與存在」、「社會不安之於社會生活,將來如何應對?」
「古典,不是建築,僅是樣式」
以上的疑問不只是引發了高而潘對建築更進一步的思索,也讓大眾思考「現代性」是什麼,藉由高而潘建築師的這十三件作品,瞭解戰後臺灣建築走過現代主義道路的歷史見證。
┃展期:即日起至8/23(週日)
#NTM #臺博館 #南門館 #小白宮 #高而潘 #高瞻遠矚 #高而潘建築作品珠玉展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