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嵐太郎(Igarashi Taro)磯達雄(Iso Tatsuo)合著:《我們夢想的未來都市》很有內容,這是日本近70年的"都市學"的整理 (這些都市中文文化圈所缺少的......)
我們夢想的未來都市
- 作者: 五十嵐太郎, 磯達雄
- 原文作者: Igarashi Taro, Iso Tatsuo
- 譯者: 卓于綉
- 出版社:田園城市
- 出版日期:2014/
五十嵐太郎
中文讀者們,你們好。
繼先前的著作《關於現代建築的16章》之後,與磯達雄共同著作的這本《我們夢想的未來都市》也能夠被翻譯成中文,令人十分高興。這本書,就如同書名一樣,是針對到目前為止被提出過的未來建築及都市設計的論述作品。另外,使用了「我們夢想的」這樣的詞彙,也是因為我與另一位作者磯達雄都是出生於一九六○年代,我們從孩童時期就不斷地接觸描繪著未來的SF(Science Fiction)小說、電影、電視節目或漫畫等文類,等於是被這些作品所孕育成長的世代。在進入建築領域修習之前的日子,幾乎都是跟「超人力霸王」(ウルトラマン,台灣亦翻譯成鹹蛋超人)、「原子小金剛」、「銀河鐵道999」或者「機動戰士鋼彈」等,另外像是「星際大戰」、「星艦迷航記」,以及亞瑟.查理斯.克拉克(電影《2100 太空漫遊》的原著小說作者)或J.G.巴拉德的小說一起度過的。在日本於一九七○年舉辦的大阪萬博中,建築家們也紛紛提出各種光明的未來願景。
筆者在大學時期由於對建築與煉金術之間的關係相當有興趣,因此畢業論文是以法國十八世紀的幻視建築家洛奎(Jean-Jacques Lequeu)為研究主題。而以此為契機,也持續關注無法實現的紙上建築案。在那之後,獲得了東京都現代美術館的「未來都市考古學」展、磯崎新的「Unbuilt /反建築史」展以及「海市」展,還有「EXPOSE2002 朝向夢的彼方──矢延憲司× 磯崎新」等展覽邀稿,那些文稿都收錄於本書中再編輯。這本書最初的企畫概念,就是與建築撰稿人磯達雄先生一起共同撰寫。他自大學時代就參加SF研究會,對科幻文本的涉獵十分深入,因此就以這樣的基礎,由我五十嵐以建築的立場、磯達雄以科幻的觀點來撰寫,兩者交互配置,完成了這本書的
基本形式。
在台灣,未來式的建築也開始漸次登場。如李祖原所設計的台北一○一、OMA 大都會事務所的台北表演藝術中心、伊東豊雄的台中大歌劇院,還有藤本壯介的台灣塔等案。就像這本書中提到的,現在亞洲已經成為推動世界的先驅,一一地逐漸實現這些充滿未來意象的風景。正因為是這樣的時代,「未來都市是以什麼樣的構想來建立?」等這些提問,若重新以歷史的角度來討論也仍有極大意義,因此這次承蒙田園城市文化事業在台灣翻譯、出版,相當感謝。仔細想想,「田園城市=Garden City」這個概念,也是十九世紀末由霍華德(Ebenezer Howard)所提出的近代烏托邦構想,就這層意義來說,由田園城市文化事業出版此書,或許也是一種緣分。
中文版序二
磯達雄
二○一○年五月,上海世博開幕了。
以「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Better City, Better Life)為主題,會場面積佔地五百二十八公頃、參展單位高達兩百四十個以上、預定參觀人次為七千萬人的上海世博,不論從任何層面來看,都超越了之前所有萬國博覽會,成為史上最大規模的博覽會。
上海世博的象徵建築「中國館」,是將展示室騰舉至空中的巨大建築;整體造型模仿了古老木造建築的木構組合方式,是讓人感受到歷史與傳統的設計。
這次上海世博的賣點在於愛護地球環境的﹁低碳世博﹂號召,因此博覽會中大量使用電動車、綠化壁面、LED 照明等生態環保技術;另外,以舊建築改造再利用的展館也相當多。
參訪各個展館時,到處都能發現關於綠色能源、綠色材料等最新的環境共生技術的介紹。
但與這樣的展館共同展示的,卻是另一幅未來都市的圖像──以空橋連接起來的超高樓大廈、周邊環繞著的高架列車和空氣動力車(air car)等新型交通系統林立交錯的景象。而這與四十年前的大阪萬國博覽會所描繪出來的未來都市,並無太大的改變。
隨著電腦影像處理技術的突飛猛進,各種表現形式也變得更加多元;然而這些圖像表現的內容卻與往昔並無二致。我們所夢想過的未來都市,直到現在似乎仍然尚未脫離想像的範疇。
讓我們繼續回到中國上海世博。
《香格里拉》(二○○五)是日本小說家池上永一的作品,也曾被改拍成電視動畫。這部電視劇以廿一世紀中葉的東京為場景,描寫地球暖化現象急遽惡化時,碳取代了金錢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的主要動力;排碳量則成為新的國力指標。日本為了減少排碳量,採取了東京整體綠化政策。徹底實行這個方案的日本,不再只是停留在屋頂綠化的階段,而是讓植物完全吞噬高樓大廈,讓整個東京市徹底叢林化。
同時, 皇居上空則建設了名為「亞特拉斯(Atlas)」 的空中都市。「亞特拉斯」 是以碳素材為支柱的巨型結構(mega-structure), 其中居住了三百五十萬名特權階級,他們不用降落到地面,就在此處生活著。
這部電視動畫所描繪的是──即使在徹底考量環境的未來社會中,人們也還是持續建設出廿世紀時構想出來的巨型結構景象;意即,即使在崇尚自然環境保護的時代,人們也仍舊嚮往著那個曾經的未來都市。
如此束縛著我們的未來都市,其根源究竟來自何處?而其意象又是如何改變?本書試圖探索未來都市的歷史,思考時代與地域更迭對未來都市的想像所造成的變遷。
未來都市其實就是現實生活中都市計畫的延長,是由建築家與都市計畫學者共同構想出來;然而另一方面,像《香格里拉》這類的小說、漫畫、電影等虛構文本,也以各式各樣的方式描繪出未來都市的樣貌。在這本書中,希望不僅是採用建築家們貼近現實的計畫、同時也將小說家們遠離現實的想像納入,以兩方並重的方式來重新思考未來都市的圖像。
本書的執筆者中,五十嵐太郎是建築史研究者,現在除了在大學執教鞭之外,同時也撰寫建築評論。我則先在建築專門雜誌出版社擔任編輯,現在獨立成為一名建築專門記者持續在建築領域活躍。
撰寫本書的分工上,凡建築家或在現實上與未來都市相關的章節都由五十嵐太郎負責,而小說、電影中出現虛構的未來都市部分則由我撰寫。我們兩人都是建築專門人士、同時對虛構的未來都市圖像都有著濃厚的興趣;在領域上也多少有相互重疊的部分。
章節的構成則以一個主題為中心,從現實與虛構雙方面的考察交錯配置的方式構成:第一、二章討論從一九五○、一九六○年代,到一九七○年的大阪萬國博覽會這段時間裡,對未來都市的興趣與認識顯著提高的現象;關於東京的未來都市論述在第三章、第四章中呈現。從文藝復興時期到近、現代期間關於烏托邦的系譜則安排於第五、六章,而因為電腦的發達而改變的未來都市面貌會在第七章與第八章呈現出來。最後的第九章,則由五十嵐執筆,以與第一章的大阪萬博對照的方式,討論二○○五年的愛知萬博。
現在,就讓我們一同開啟探尋之旅,朝向未來都市出發!
****
Google、IBM、史坦佛顧問公司........都有Smart Cities的編制和業務,但是天曉得其業績......
Siemens will “digitally connect, monitor, and manage essential functions of 137 buildings across the 4.38 square kilometer site, through its cloud-based energy analytics platfor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