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豪斯設計學院是兩次世界大戰時期的一所德國設計學校,深刻影響了藝術、建築、產品設計和排版印刷等領域的後續發展,是一個複雜且矛盾的思想熔爐。
學院由建築師格羅皮厄斯(Walter Gropius)於1919年秉承整體藝術的理念創立(整體藝術是在作品中融合了藝術、建築和設計等各方各面的美學概念),理論上不以等級劃分各個學科,但其實卻以建築最為自傲,雖然建築系直到1927年才成立。
包豪斯設計學院受現代主義影響,也繼承了現代主義摒棄藝術傳統,借助優良實用的設計推行社會民主未來的理念,使該校的美學思想非常前衛。但社會意義上包豪斯遠遠算不上進步。 包豪斯於1933年在納粹政權的強壓之下被迫關閉。
學院在1919年的宣言中歡迎「每一個人,無論年齡和性別」,那一年申請該校的女性多於男性。格羅皮厄斯堅稱包豪斯會對「美麗的女性和強壯的男性」一視同仁,但儘管它給予了女性前所未有的受教育的機會,在其位於魏瑪的第一處校舍,45名教員中只有6名女性。
賽勒斯(Libby Sellers)是一名設計展覽策劃,也是《女性設計》(Women Design,弗朗西斯·林肯出版社出版)一書的作者。她說:「包豪斯完全是徒有虛名,從來都不是格羅皮厄斯最開始所宣揚的平等天堂。由於擔心女性可能會對學校在業內的專業聲譽造成影響,格羅皮厄斯不僅在之後限制了入學女性的數量,而且還讓這一小部分人直接入讀被認為更適合女性的學科,例如美術、制陶和編織。」
「同時期的史學家和評論家都著重強調現代主義與建築和工業設計的密切關係,常常犧牲了其他學科,」她補充說。「結果,許多紡織、制陶、設計和室內設計師們都被忽視了。」
不僅是賽勒斯,德國學者穆勒(Ulrike Müller)在其2009年的書籍《包豪斯女性:藝術、手工藝和設計》(Bauhaus Women: Art,Handicraft,Design,弗拉馬里翁出版社出版)中,也將這一鮮被承認的兩性不平等公諸於世。包豪斯的許多男性——包括曾在1930至1933年擔任該校總監的建築師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藝術家克利(Paul Klee)、畫家兼攝影師默霍利(László Moholy-Nagy),以及家具設計師布羅伊爾(Marcel Breuer)——如今都被視為設計巨匠,然而他們的女性同行相對來說則不太有名。
包豪斯最著名的女性要數斯托爾策爾(Gunta Stölzl),她在1926至1931年間擔任編織工作坊的負責人。還有一個名字叫作安妮·艾爾伯斯(Anni Albers),於1931年起擔任編織系主任。她是一位出生於柏林的猶太裔,在該校的女性校友中頗具代表性。對這位獨立自主而又壯志凌雲的藝術家兼設計師來說,在包豪斯學習是對她思想傳統殷實富足的家庭的反叛。然而在這裏,她想參加玻璃工作坊卻被拒絶。儘管她不情願地學了編織,但日後卻成為了紡織品設計的先驅。
許多才華橫溢的女設計師都參與了那場以超前思維而聞名的德國運動,然而這場運動究竟有多進步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