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0日 星期五

The Carbuncle Cup 聯想



無意上「建改社」(社團法人)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68972756282/
讀到曾老師的一篇. 他提到2013 Carbuncle Cup winner - Dezeen
 提到這1984年的著名英國論戰---那年代我訂閱The Economist 其中當然有大篇幅的報導.
我近年有一"英文人行道"的blog  將此 carbuncle 等記入
沒想到日本的三省堂辭點竟然將此意收入:"4 (付近の景観と合わない)目障りな建物."
 carbuncle, scalding, abscess. boil, boil over, ad...

Monstrous carbuncle

In 1984 Charles, Prince of Wales famously described the proposed Sainsbury Wing extension to the National Gallery in London as a "monstrous carbuncle on the face of a much-loved and elegant friend",[3] a term now widely used to describe architecture, particularly modernist architecture, unsympathetic to its surroundings.[4][5]
英國 "卡[到]斑塊(Carbuncle)獎" 2013 年得主出爐. [1]
The Carbuncle Cup award for the worst new building 2013

"卡[到]斑塊獎" 就等同於台灣建築圈內馳名的"厚里豆獎".

各位覺得贏得這個頭銜的這棟學生宿舍是否真的具備此一殊榮? 而不知包括 Renzo Piano 的英國天空塔 The Shard 在內的入圍榜單上的作品, 是否要像本島的說法, 應該厚里豆呢? [2]

不過要稍微注意的是這個獎在美學品味形式風格上具有意識型態偏見的 爭議性. 原因是這個詞的發明人是英國王儲查爾斯王子 Prince Charles, 提出的場合是 1984 年 5 月 30 日在皇家建築協會 RIBA 150 週年的演講. 過了將近 30 年, 現在大家早已熟悉他個人痛恨當代建築的一貫態度. 不過當年他可是直接在這個尊貴的場合向建築界喊話直言點名有個作品 是 " 優雅的好友臉上無可閃躲的癬疤斑塊 (monstrous carbuncle on the face of a much-loved and elegant friend)". [3] 這個獎從此得名產生. 直到今天, 癬斑 carbuncle 的英文 Wikipedia 條目中仍保有這個典故. [4]

查爾斯王子以個人品味所提出的建築評論在當代建築圈內飽受爭議. [5] 在一篇標題為 "查爾斯王子的建築評論: 他的十大病變斑塊" 的報導中直接引述 Building Design 雜誌編輯 Amanda Baillieu 的批評: "他慣常將建築與天空線視為風景畫 (he often sees buildings and skylines as he would in a painting rather than as someone who uses them)." [6]

當代建築明星在將察爾斯王子視為頭號敵人的 Richard Rogers 的動員下共同投書給泰吾士週日報 The Sunday Times. Rogers 甚至公開呼籲, 要求王子停止 "濫權" 與 "違憲" 的行為. 簽署人不乏曾經被封爵的人, 如 Rogers 本人, Norman Foster, Nicholas Serota, Zaha Hadid 等, 以及普立茲克獎得主如 Jacques Herzog, Jean Nouvel, Renzo Piano, Frank Gehry 等. [7] 而王子也挾眾議與輿論之力予以還擊 [8].

王子與明星建築師們之間的戰爭. [9][10]光是這個標題就有夠令人覺得聳動的. 然而在煽色腥標題的底下卻涵蓋了複雜的風格與品味, 菁英與公眾, 建築業與公共財, 體制與民主等複雜議題. 英國建築評論家 Jonathan Glancey 在衛報上討論時, 曾經引述 Baillieu 的一段話: "[D]emocracy and planning simply don't belong in the same sentence. The system is dreadful... The prince is speaking up because he feels local people, aside from anyone else, are not being listened to... But don't let any architect tell you our planning system is open and democratic. It's not." [11] 民主制度與城市規劃並不相容, 文林苑所引發的複雜議題與多元價值也許就是最好的註腳.

台灣的建築界從來不缺乏澎湃的熱情與咆哮的正義, 但是也許應該出現的是冷靜的思辨與深刻的評論.

由卡[到]斑塊獎, 膚淺的八卦談到沈重的議題. 那麼也許就先講到這兒. 你的看法呢?

註腳與延伸閱讀:

2013 卡[到]斑塊獎:
[1] http://gizmodo.com/this-horrible-dorm-is-britains-worst-building-of-the-y-1228148635
[2] http://www.bdonline.co.uk/buildings/carbuncle-cup

查爾斯王子 1984 年 5 月 30 日皇家建築協會 RIBA 150 週年演講:
[3] http://www.princeofwales.gov.uk/media/speeches/speech-hrh-the-prince-of-wales-the-150th-anniversary-of-the-royal-institute-of

Wikipedia 上的 "無可閃躲的癬疤斑塊" 條目:
[4] http://en.wikipedia.org/wiki/Carbuncle#Monstrous_carbuncle

查爾斯王子再次出擊:
[5] http://news.bbc.co.uk/2/hi/uk_news/4285069.stm

查爾斯王子十大卡[到]斑塊獎黑名單:
[6] http://www.telegraph.co.uk/news/uknews/theroyalfamily/5317802/The-Prince-of-Wales-on-architecture-his-10-monstrous-carbuncles.html

宣稱三度被做掉的 Richard Rogers 所帶領的戰役:
[7] http://www.nbcnews.com/id/30686547/#.UiIZZj_AHR8
[8] http://www.theguardian.com/uk/2009/jun/15/prince-charles-richard-rogers-architecture

查爾斯王子的反擊:
[9] http://www.bloomberg.com/apps/news?pid=newsarchive&sid=aZWgmQ.WDjtM

Archdaily 上的討論:
[10] http://www.archdaily.com/241580/britains-built-legacy-from-carbuncles-to-the-cutting-edge/

衛報上對查爾斯 VS 羅傑斯之建築戰爭的評論:
[11] http://www.theguardian.com/artanddesign/2009/apr/23/prince-charles-richard-rogers-riba

2013年9月16日 星期一

Mind the Gap (成大)





中央網路報 很有公關 PR的味道  不過應該改善  要有圖示

台灣/成功大學工設系團隊遠征英國倫敦設計週 展現設計能量

http://www.cdnews.com.tw 2013-09-14 16:31:40
蔡清欽/報導

 展現跨國、跨校與跨界合作的設計能量,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系教授曾元琦,率6名學生順利抵達英國,將與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RCA)聯合在倫敦設計週(London Design Festival,LDF)展出三件作品。成大此次在全球設計界注目的年度盛事參展,將讓全世界都看見來自臺南、來自成大的好設計,也同時展現了臺灣豐厚 的文化底蘊和設計實力。

 堪稱設計人一生一定要去一次的倫敦設計週(LDF),15日至23日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戴森大樓展出,而成大參展的作品,是延續今年4月在 「Mind the Gap 國際設計工作營」中,和享譽國際的設計名校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CA)師生合作的成果,當時兩校師生透過大師講座、小組研討、文化探訪等方式,一起激盪設 計並分享成果,最後將提案繼續製成展示品,把設計概念完整呈現。

 成大團隊的作品以「Mind the Gap」為主題,創作出一系列針對交通樞紐--台南火車站所設計的互動裝置與體驗。三項作品名稱分別為「City Go Round」、「KeyFrame-Tainan」及「Platform Impact」。

 第一件「City Go Round」設計師團隊包括成大工設系四年級張庭瑄、賴宥軒、碩二楊雅婷以及工資管系何諺錡,是一個旅遊景點的推薦系統,用隨機推薦的方式,配合拉霸的簡單動作,轉出專屬的旅遊景點組合,帶給人們旅遊的驚喜!饒富趣味。

 何諺錡表示,作品內容以台南旅遊景點為主,將旅遊資訊篩選、統整,並重新規劃設計整體的視覺以及風格,完整呈現台南的文化、風情與生活風格。使 用者就像是一個城市的探險家,只需帶著輕鬆愉快的心情以及一顆好奇的心便能展開一場冒險,此外,結束旅程後,還可以到網站上記錄每次的旅行路線與心情,將 旅程裡的感動以及過程整理成專屬回憶。

 第二件「KeyFrame-Tainan」由成大工設系教授曾元琦、工設系三年級馮朗祺等人共同發想、創作。它是一款結合文化、藝術與科技的互動裝置,藉由互動的過程,從觀看當地人們的生活到參與人們的生活,來瞭解當地的文化特色。

 「KeyFrame-Tainan」設計置於台南火車站,把台南的景點串連為一個觀光區,背景會出現景點與街區,隨著人物一步步走動,動畫會以 橫軸的方式呈現,讓人們了解台南有很多美麗的景色。同時也希望觀眾可以藉由「KeyFrame-Tainan」,對不同的文化與其中的差異產生興趣,再經 由一起完成同樣的行為,對彼此增加親密與文化認同感。

 藉由融合不同的文化、種族、地區的人們所記錄下來的故事,希望讓在倫敦的人們也對台南的文化產生興趣。設計者認為,透過設計,不需要語言的溝通 是最能打破隔閡的世界語言。比如說:揮手象徵台南人的友善與祝福,台南人快樂地向您招手,讓您感受到台南人獨特的人情味與安心感,也歡迎您到台南來。

 第三件「Platform Impact」由成大工設系碩二曾琬婷設計,是結合藝術與科技,重新詮釋「文化衝擊」的設計互動作品,設計師蒐集了台南、倫敦兩個文化城市的聲音與畫面, 運用設計手法,以方塊與畫布為載體,從獨特的視覺與聽覺面向,讓觀眾用全新的角度體驗文化,感受兩個城市文化的同與不同。

 據了解,倫敦設計週從2003年開始舉辦,每年都規畫了上百場表演、展覽,充分展現設計之都英國倫敦的魅力,堪稱是設計人一生中一定要去一次的大型活動,更是世界最大的兼具創意文化與商業兼具的大型設計節慶。

【中央網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