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3日 星期二

印象派画家的日常生活 Impressionism: The Movement That Transformed Western Art by Véronique Bouruet-Aubertot 印象派全書:一本書看懂代表畫家及300多幅傑作,依時序了解關鍵事件與重要觀念,全面掌握一場藝術革命運動的演進全貌 Tout sur l’impressionnisme

 An exhibition at the Musée d’Orsay in Paris makes you ponder art’s current state—and raises questions about what has happened to the avant-garde in the present day https://econ.st/49RhiX8

Illustration: James Hosking / courtesy of Musée d’Orsay
可能是 2 個人和顯示的文字是「 Show me the Monet Impressionism is surprisingly relevant on its its 150th anniversary What does the movement say about today? CO 」的塗鴉
所有心情:
24

印象派画家的日常生活 / -保尔.克雷斯佩勒(Jean-Paul Crespelle) ; 杨洁,王奕,郭琳译

Crespelle, Jean-Paul.


Impressionism: The Movement That Transformed Western Art

A comprehensive, accessible, and richly illustrated guide to impressionism—the perennially popular artistic movement that led to the radical renewal of Western art.

Monet, Renoir, Degas, Rodin, Cezanne, Van Gogh, and the other Impressionist artists burst onto the art scene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creating shock waves with their rebellious rejection of the academy’s strict rules dictating subject matter, style, and even color. Their art, labeled impressionism, coincided with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when the world was suddenly jettisoned into modernity. The young artists who gave rise to the movement confronted public disdain and oppression in Europe, but were applauded overseas for their radically contemporary aesthetic.

This complete and accessible guide renews and refreshes conventional views on impressionism by placing this seminal moment in art in its historical context. Emblematic masterpieces are examined with a focus on each detail, allowing a deeper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the artworks. Biographies of all the major artists of the movement provide insight about their life and significant works, and period photographs illustrate this incredibly rich and exciting time in art history. Organized thematically, the guide includes chapters on photography, fashion, female impressionists, exhibitions, galleries and dealers, writers, the movement’s influence on later artists, and recurrent impressionist themes including leisure activities, the garden, the city, and industry. Replete with illustrations and numerous firsthand accounts and quotations, this book recounts a story of emancipation.

About The Author

Art historian Véronique Bouruet-Aubertot is a journalist for Connaissance des Arts, contributor to Beaux Arts Magazine and Télérama, and author of books on contemporary art and on impressionism. She has also initiated exhibitions and cultural projects in Paris.

  • Publish Date: October 10, 2017
  • Format: Trade Paperback
  • Category: Art - History - Modern (Late 19Th Century To 1945)
  • Publisher: Flammarion
  • Trim Size: 6-3/4 x 9-3/4
  • Pages: 368
  • US Price: $35.00
  • CDN Price: $47.00
  • ISBN: 978-2-08-020320-5

印象派全書:一本書看懂代表畫家及300多幅傑作,依時序了解關鍵事件與重要觀念,全面掌握一場藝術革命運動的演進全貌

Tout sur l’impressionnisme

  • 定價:1200
  • 優惠價:79948

內容簡介

全面收錄印象派大師畫作,
以時間、空間、人物、事件勾勒出完整時代場景,
立體化呈現這場改變西方藝術的運動

莫內、雷諾瓦、竇加、羅丹、塞尚、梵谷等印象派藝術家在19世紀下半葉紛紛登上舞臺,他們用行動反抗學院派對藝術的種種僵化把持。時逢工業時代來臨,人們紛紛渴望走向新世界,這些被稱作「印象派」的藝術家,即使其作品受到歐洲主流壓迫,卻在新世界得到掌聲。
印象派在一個全新的時代中崛起,影響了後來眾多產業的審美發展如攝影、音樂等,同時也大大改變了展覽、畫廊、經銷商和作家,甚至是城市的發展和休閒活動。本書將從歷史的面向,帶給讀者全新的印象派觀念,以及數個在藝術史中激勵人心的時刻,並以極具代表性的畫作對應整個印象派的發展,不僅是欣賞藝術大師的經典之作,更透過歷史背景深入理解在舊時代下,如何為「新思維」發聲、反抗。書中充滿你從沒看過的印象派圖像及故事,以及關於「解放」的定義。

「眼睛、情感、純粹感受可以且甚至應該成為真正的藝術家唯一的指引。這便是印象派教給我們的一課。學位、獎章、畫得好都與藝術無關,藝術要的不是一隻博學的狗而是一種靈感,一個『靈魂』。」

「這就是才華,洋溢的才華。這些年輕畫家擁有一種理解自然的方式,既不無聊也不平庸。這是何等的靈光一閃,何等有趣的筆觸!的確,這很簡略,但多麼一針見血!」

「印象派畫家是現代主義畫家,擁有與眾不同的敏銳雙眼,忘卻數個世紀以來積累在博物館裡的畫作,忘卻學院的視覺教育(線條、透視與色彩),透過在自然明亮的場景裡——也就是離開畫室,不管是在路上、鄉野或是居家室內——持續直接而原始的體驗與觀看,他們得以重塑其自然之眼,自然地觀看,天真且直白地畫出所看到的一切。」


【藝界推薦】(依筆畫順序排列)
林平︱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張慈韡︱師大附中美術班老師
黃小燕︱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專任教授
單煒明︱藝術博士、「藝術單飛」廣播主持人
劉俊裕︱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
謝哲青︱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我常說閱讀印象主義不在書房,而是陽光和煦的樹蔭下、草原邊、小溪旁;儘管大口呼吸,享受陽光,接受土地與花草的滋潤,因為畫裡一切秘密盡在自然中。」——藝術博士、「藝術單飛」廣播主持人︱單煒明



【本書重點】
印象派與它的時代
◆19世紀下半葉,拿破崙三世開始巴黎改造計畫。寬闊的馬路、精準系統化的「奧斯曼」建築、污水排放系統、水和天然氣瓦斯輸送到各個樓層,而公共照明使得夜間活動熱絡起來,人們不再有半點恐懼。整座城市煥然一新,新興富有的資產階級也開始崛起。
〈雨天的巴黎街道〉古斯塔夫・卡耶博特,1877年。
當多數印象派畫家關注的繪畫主題轉向娛樂或大自然,卡耶博特充滿興趣的則是身邊的新興都會風景。這幅畫猶如一張照片,捕捉瞬間,概述了19世紀的世界,而奧斯曼的巴黎即是其嶄新的布景。

◆幾個世紀以來,風景在美術學院所奠定的類型裡一直處於次等地位。但一種風景新視野的革新於焉展開,隨著「畫你所見、所想、所感受的那些」口號,在印象派中引爆。
〈瓦茲河上的日落〉查爾斯.弗朗索瓦.多比尼,1865年。
弗朗索瓦對風景提出一種新的觀點,預告了印象派的到來,他正是其中的先驅者。


印象派,一種新的視野
◆印象派畫家毅然決然地拋棄宏大主題與雄偉巨畫,將注意力集中在微不足道的小事、日常的平凡及暫停、懸置的時光。傾聽圍繞在他們周遭的一切,他們專注於這些細微的片刻,思索如何表現其中的詩意與情感。
〈鞦韆〉奧古斯特.雷諾瓦,1876 年。
一個背對著的男人、一個女人眼光望向另一邊、一張臉從後面背景露出來、一個小女孩站在角落觀察這景象⋯⋯印象派畫家拒絕偉大的主題,偏好這些如攝影瞬間般被捕捉的微不足道。

◆比起在畫室裡重組題材,印象派畫家擁有的是對描繪對象那直接而敏感的體驗;透過這樣的挑戰,一種新繪畫很快相應而生。所有關於美術的規則,無論是學校或學院裡教的,統統捨棄。在激動而快速的筆觸下,色彩取得主導,重新詮釋了形式、調性、印象,一切只剩下震盪、色彩、生命力、流動感。
〈國會大廈,霧裡光影一隅〉克勞德.莫內,1904年。
莫內有系統地將筆觸碎化為大量色點,表現出籠罩於霧裡的倫敦在光線衍射裡的景致。一切彷彿逐漸消逝、瀰漫開來,就算是堅固的國會大廈也不例外。


印象派,一種分歧的系統
◆獨立藝術家在官方沙龍之外,亦千篇一律吃了閉門羹,彼時的法國藝術圈幾乎不給他們任何立足之地。這些未來的印象派畫家,不願意被既定範本所約束,決定自由實踐他們的藝術,想辦法讓大眾認識他們的繪畫。於是印象派第一次展覽於1874 年4月15日開幕,可惜後續一片兵荒馬亂,這種新繪畫遭到大量而毫不留情的嚴厲批評,各種尖酸刻薄的議論四面八方湧來。
〈印象.日出〉克勞德.莫內,1872年。
這幅於1874年印象派第一次展覽時展出的作品,被認為是「印象派」一詞的源頭,自此被拿來指稱這個藝術團體。

◆印象派多年來遭到蔑視,還得面對暗無天日的悲慘,對於這些鬥志激昂、選擇打破學院規矩與原則的年輕畫家而言,藝術之路既漫長而痛苦。在展出的困難、幾近侮辱的評論暴力之外,他們一部分的人還要面對一貧如洗的現實。
〈睡蓮〉克勞德.莫內,1914-1918年。
 1918 年停戰協定簽訂後不久,莫內決定將睡蓮系列數件作品贈送給國家。經過長時間的交涉談判,在友人、也是後來的部長會議主席喬治.克雷蒙梭那堅定不移的支持之下,終於在1922年簽署這8件作品的捐贈證明。而這8幅畫在1927年莫內過世後不久,在橘園美術館兩個由莫內親自設計的橢圓廳裡展示。


驚人的影響
◆作為各個領域的革命者與創新者,印象派孕育且帶來了許多豐富的進展,且將烙印在後來持續湧現的前衛風潮裡。1886年印象派第八次展覽,出現了新成員秀拉、 西 涅 克。新印象派是由秀拉開始的,他將筆觸的分割與純色的運用推展得更遠。秀拉的點描派,幾乎是逐字逐句地,執行著科學家謝弗勒的色彩同步對比理論——印象派原本即是受到他的啟發。
〈大碗島的星期日午後〉喬治.秀拉,1884-1886年。
展出於印象派第八次也是最後一次展覽,這幅巨畫顯示了秀拉在繪畫上的追尋。分割的筆觸,恪遵謝弗勒分解色彩的科學理論,畫布上的純色小點,最後形成藝術家想要的色調。星期日的水邊休憩活動原本就是印象派的主題,然而造型上的處理,點出新的取向。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薇若妮卡.布呂葉.歐貝爾托Véronique Bouruet-Aubertot
藝術史學家,在Connaissance des Arts雜誌擔任記者。著作有《當代藝術》(L’Art contemporain, 1999)與《印象派》(L’Impressionisme, 2007)。她也籌辦規劃多個文化活動,如「小腳步逛巴黎」(Paris à petits pas)。

譯者簡介

陳文瑤
中法文口筆譯者,藝評人。獲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藝術與語言科學博士第一階段深入研究文憑。目前譯作以圖像小說為主,人文社科為輔,諸如《那年春天,在車諾比》、《消失的維納斯》、《吞吃女人的畫家》、《低端人口:中國,是地下這幫鼠族撐起來的》、《非地方:超現代性人類學導論》等。

 

目錄

06 年表

16 印象派與它的時代
18 奧斯曼的巴黎
32 享樂與表演之城
44 蛻變中的世界
62 攝影的革命
72 藝術的世界
94 迎向嶄新的風景

104 印象派,一種新的視野
106 戶外
120 偏愛的地點
136 非主題
152 色彩超越一切
168 捕捉瞬間

182 印象派,一種分歧的系統
184 會外展
198 獨立的軌跡
214 打壓至碎裂的藝術
228 畫商與藏家的新角色
246 生存的艱困與遲來的認可

258 驚人的影響
260 Post-,後—藝術流派
272 外光派的國際化
282 擁有各種可能性的場域

292藝術家生平

362附錄
364重要人物索引
367參考書目選錄

 

譯者序

《印象派全書》,老派才不退流行的印象派
文/陳文瑤

19世紀中期,野心勃勃的拿破崙三世任命男爵奧斯曼為塞納省省長,讓他將巴黎開腸剖肚、進行現代化大改造。如今我們所認識的巴黎,大抵是當時所勾勒出來的輪廓:衛生乾淨、公共照明、鋼鐵與玻璃的建築、筆直寬闊的林蔭大道、露天咖啡座與餐廳、花園、劇院與表演廳林立,新興資產階級有了各種看與被看的舞台。那也是工業革命持續帶來各種發明,鐵路日益發達而汽車日漸普及的年代,星期日一早,巴黎人會從聖拉札火車站搶搭有票價優惠的「歡快列車」,諾曼第濱海度假勝地、塞納河畔與蛙塘,塞滿平日辛勤工作,前來放鬆玩樂的人群。在藝術上,謝弗勒提出了色彩學、繪畫軟管顏料商品化、達蓋爾發明的攝影術受到法蘭西科學院的支持……。世界出現了另一種速度感,而印象派的眼睛正是在這樣的脈絡下養成,自此顛覆人們對事物的觀看視角。
我記得印象派初次到台灣,應該是1997的《黃金印象──奧塞美術館名作特展》;20年後,印象派再次抵台,展覽現場依舊毫無意外的人山人海。說起來,這個藝術流派絕對是西洋藝術史上台灣人耳熟能詳的前三名之一,在全球亦然:2019年5月15日,蘇富比官方網站上有一則消息,標題是:「莫內經典名作《乾草堆》躋身億元俱樂部」,這幅印象派作品以1.107億美元成交,佔了紐約蘇富比那一場晚拍成交總額的三分之一。
之前,朋友得知我正在翻譯《印象派全書》時便揶揄說:「我以為你很前衛,怎麼會喜歡這麼老派的藝術啊?!」的確,在21世紀人們的眼裡,當代藝術早已打破一切媒材與表現手法的限制,相較之下印象派顯得溫和規矩。然而,若是設身處地回到約莫150年前,想像那些原本習慣學院繪畫之細膩完美的眼睛,突然得面對唯美的維納斯「沉淪」為俗世女子、市井小民的日常取代希臘羅馬神話或歷史場面。畫裡的陰影不再是黑色,而是沾染了各種環境色彩的藍、黃或紅。還有筆觸,筆觸更是讓許多人忍無可忍,那種標榜捕捉瞬間只取「印象」的作法,那種「沒畫完」的態度簡直是對觀者的侮辱,對創作的褻瀆……。
誰想得到,當初這個藝術流派竟然會遭到長達15年的打壓?不但無法獲得官方沙龍認可,即使獨立辦展也不受大眾青睞。1874年印象派第一次展覽開幕時只來了175人,閉幕那天也不過54人。當時在幾位強勢評論人帶出的輿論風向下,印象派畫家的創作被視為是瘋子的瘋狂行徑,「看印象派的作品會讓人失去理智」,是「一種不但危險且還具有傳染性的精神疾病」!
誰又想得到, 1894年印象派團體中的活躍人物卡耶博特過世後,原本他預計要捐贈給法國的60幅畫,經過幾番來回磋商,最後政府當局只願意接受40幅?而這些竇加、莫內、雷諾瓦、西斯萊、塞尚或是貝爾特˙莫里索等,可都是現今奧塞美術館的珍寶。
這本《印象派全書》,份量相當足。以四大篇章分別談及印象派生成的時代背景、印象派在繪畫上提出的新視野,作為一種與主流大相逕庭的藝術流派如何生存,以及印象派對後世的影響。透過這本書,我們更能明白何以印象派會是現代藝術的起點:那絕對不是某個天才橫空出世登高一呼,而是一群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想真正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的重度繪畫迷的持續的嘗試(且有別於純粹畫冊或是文集,這本書圖文的比例相當,豐富的圖錄讓人感覺每頁都有彩蛋!)一種事物要能稱得上老派,意味著它曾經是某個時代的先鋒,具備一定的時代意義,印象派嘛,正是老派才不退流行的典範啊!


陳文瑤
中法文口筆譯者,藝評人。獲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藝術與語言科學博士第一階段深入研究文憑。目前譯作以圖像小說為主,人文社科為輔,諸如《Dior:穿迪奧的女孩》、《那年春天,在車諾比》、《消失的維納斯》、《吞吃女人的畫家》、《低端人口:中國,是地下這幫鼠族撐起來的》、《非地方:超現代性人類學導論》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