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30日 星期三

Georges de La Tour (French, 1593–1653)

http://en.wikipedia.org/wiki/Georges_de_La_Tour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Friday at 6:30 p.m., join magician Ryan Oakes and educator Megan Kuensting to explore “The Fortune Teller” by painter Georges de La Tour and the art of sleight of hand during this ‪#‎MetFridays‬ gallery conversation. http://bit.ly/1RGfTTM

Friday at 6:30 p.m., explore three European paintings and contemplate how the gesture and touch of a hand reveals meaning and emotion during this gallery talk: http://met.org/1MCupvc ‪#‎MetFridays‬
Georges de La Tour (French, 1593–1653) | The Fortune Teller | probably 1630s






Saint Jerome reading


Dice-players, ca. 1651, probably his last work. Preston Hall Museum,Stockton-on-Tees, UK.
Featured Artwork of the Day: Georges de La Tour (French, 1593–1653) | The Penitent Magdalen | ca. 1640 http://met.org/1vfm6S5

「Project Runway」設計作品拿下「寶成運動產業創新園區」首獎



東海建築系 奪寶成「運動產業創新園區」設計首獎
東海大學建築系學生脫穎而出,以「Project Runway」設計作品,拿下首獎。(東海大學提供)
寶成國際集團以位於中興新村高等研究園區籌備中的「運動產業創新園區」為主題,邀請全台優秀建築系學生組隊參賽,進行全國性的學生建築設計競賽,東海大學建築系學生脫穎而出,以「Project Runway」、「谿山行旅」兩個設計作品,分獲50萬元首獎及5萬元銅獎,表現優異。
東海大學建築系學生從近50組優秀設計作品中,先獲得第1階段入圍(共13組),再經過第2階段口頭報告後,繼續脫穎而出。
獲得首獎的團隊代表-東海建築系研究所邱宇辰表示,建築系經常有競圖活動,然而此次團隊參與校外競圖感受很不同,既要在小組合作中彙整大家的不同意見,學會團隊合作,並在簡短時間內克服壓力,清楚的呈現簡報及口頭報告重點,甚至是解說給非建築的人瞭解,是一種學習,這次除了成果,過程中的學習也很令人喜悅。
由寶成集團發起的設計競圖,是近年來頗具指標性的全國性競賽,除了高額獎金外,由於首獎作品的創意與想法依合約將被實際實現出來,因此,設計過程需要考量相對複雜的各種實務條件。
東海大學表示,此次多位建築系同學能自發性組隊參加,最終在激烈競爭下獲得此佳績實在意義重大,豐碩成果足以證明本校建築系,一直以來透過紮實設計教學的具體學習成效。


新聞類別: 

寶成運動產業創新園區建築設計徵稿


到校宣傳活動:104.12.1~104.12.15

競圖報名截止日期:104.12.16

願景意象圖交件日:104.12.21

Workshop活動日期: 104.12.23

初稿交件截止日期: 105.01.04

初選結果公告: 105.01.11

作品交件截止日: 105.02.22

提案作品複選: 105.02.23

提案作品簡報: 105.02.26

決選結果公告: 105.02.29

競賽獎勵如下:
(1)      設計金獎1名  隊員團體獎金500,000元及獎盃一座,並獲將概念發展成園區設計的機會。
(2)      設計銀獎1名  隊員團體獎金 100,000元及獎狀一紙
(3)      設計銅獎1名  隊員團體獎金  50,000元及獎狀一紙
(4)      入 圍 獎5名  入圍決賽資格之團隊將發予每一團隊獎金 10,000元
(5)       指導教授回饋: 受邀系所推薦指導教授組隊參賽,如初選有兩隊(含)以上參賽,主辦單位提供各該系所獎勵金100,000元。

競圖聯絡窗口: 曾景輝
連絡電話: 04-24615678 #6707
Email:josh@pouchen.com
手機:0952-663388

徵才聯絡窗口: 鄭淑青
連絡電話: 04-24615678 #6981
Email:carol.cheng@pouchen.com

2016年3月28日 星期一

Jan van Huysum

National Gallery
Happy Easter! In Jan van Huysum’s 'Flowers in a Terracotta Vase', tiny speckled chaffinch eggs feature in a nest at the base of a vase of flowers. The painting represents the cycle of life. The eggs and open walnut, both at the base of the painting, represent the beginning of life, and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flowers – from bud to full bloom and eventual wilting – take the viewer through its cycle:http://bit.ly/1SY7YXb




As in other paintings by Jan van Huysum, the composition of 'Hollyhocks and Other Flowers in a Vase' consists of flowers from different seasons, which suggests that the picture does not represent a single bouquet: http://bit.ly/1O6ajck




Dutch artist Jan van Huysum, who drew these beautiful flowers, died‪#‎onthisday‬ in 1749 http://ow.ly/Iy31T


Jan van Huysum
Jan van Huysum - portrait by Arnold Boonen.jpg
"Jan van Huysum" by Arnold Boonen, ca.1720
BornApril 15, 1682
Amsterdam
DiedFebruary 8, 1747 (aged 64)
Amsterdam
NationalityDutch
Known forPainting

2016年3月26日 星期六

Giovanni di Paolo, "The Annunciation and Expulsion from Paradise," c. 1435,

Outside an elegant Italian house created in the medieval style, a lush garden reflects the spring season of the Annunciation. In the central area of the panel, we see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is narrative: the Archangel Gabriel announces the impending birth of the Christ Child to Virgin Mary. This fertile landscape also provides a setting for the secondary representation at the left. In this scene, we see Adam and Eve's dramatic expulsion from the Garden of Eden. The artist used the figure of God the Father, who occupies the celestial realm in the upper left corner, to link the Expulsion to the Annunciation. While God points to the exiled couple's disgrace, he also looks toward the Annunciation, humanity's opportunity for divine redemption. Finally, at the right, Joseph warms his hands at a fireplace, symbolic of Jesus' future birth in the winter.
In celebration of Easter, find more works of art on view at the Gallery that are inspired by this significant story: http://1.usa.gov/22y44dD.
Giovanni di Paolo, "The Annunciation and Expulsion from Paradise," c. 1435, tempera on panel,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Samuel H. Kress Collection

2016年3月25日 星期五

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財訊趨勢特刊、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我見(金光裕)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我見
幾年前聽到本案,是因為何以立和候貞夙(何候設計)去參加競圖,在111個投稿中,被選進前五名晉入決選,何以立自幼在新加坡成長,唸到高中畢業才去美國唸大學,與新加坡有特殊的情感連繫。可惜後來屈居第二,那已是2007年的事。
2015年十一月,本案完工開幕了,共耗資約120億新臺幣,將並肩面對大草場Padang的兩棟建築,原新加坡市政廳(1929落成),以及原最高法院(1939落成),它們曾代表殖民政府權威、地位、與品味,見証了新加坡立國期間的歷史時刻,這兩棟將連做一棟,賦予新義,做為新加坡及東南亞視覺藝術的中心,是極有意義與雄心的文化宣言。
這兩棟都是新古典主義的設計,優雅而隆重,原市政府建築的特色是恢宏的正面的柱列,平面上是兩排房子中間夾著兩個中庭,法院建築則是其高聳的山牆和大小兩個圓頂,平面上是十字形,中央是大圓頂下的中庭。
競圖結果由一法國建築師Studio Milou Architecture,以及當地的CPG Consultants Pte Ltd獲選,兩者據說都是古蹟修復的專家,古蹟修復的部份是十分精緻的,原有建築的外觀、大廳、公共空間,都修復到好的狀況,似乎一塵不染,不食人間烟火狀。
設計中最重要的事,似乎是把兩棟建築連成一個設施,因此新開挖了地下一層,成為最主要的連通層,另外還有兩層(B2, B3)停車場,在屋頂加建了新的玻璃大屋頂,增加一些使用空間。這棟建築很有趣的是,畫廊的空間(需要買票)和開放使用的公共空間差不多大,所以不想看展覽,也可以盡情得倘佯其中,享用這個高品質的公共建築。
但是這似乎也是最不合理的安排,這兩棟原始建築,都是辦公廳舍,其配置是沿著走廊排排坐的格局,樓層高度對辦公來說很堂皇,但是房間大小及高度,對於美術品的展示仍有相當的限制,因此,中庭既已加蓋,是跨越數樓層的大空間,理應是展示現代美術品的極佳空間,但這個設計卻將這些寶貴空間都用做大樓梯了,頗為可惜。
新增的部份由立面上看,似是以現代輕量化的鋼構,玻璃等穿透性材料,極簡美學,與古典建築搭配搭配,這種手法自從Norman Foster & Partners在柏林國會Reichstag Parliament以及大英博物館改建之後,這種”超現代”的手法,似乎已成為一種典範與圭臬,但是設計者似乎又不以此為足,在面對大草場的立面上,在兩棟間加了一個卷面,似乎是要創造一個竹簾的效果,在移殖來的西方建築語彙中加入一個十分地方性的元素,頗有新意。
但是室內的結構柱,卻用樹狀的結構,張牙舞爪得站在這樣的大廳當中,與原有建築的莊重與前述的謙卑相矛盾,雖說樹狀結構可以向各個方向挑出,但表現性太重,而這些樹又太卡通化,又與離此不遠,另一個古蹟修建的Clark Quay大頂棚設計的巨型柱極為相似,在那裡,是將新加坡河旁的舊商街改為時髦的餐飲酒吧區,這種非幾何式的樹狀結構或許增益了輕鬆的氣氛,但在此文化建築之中,卻顯得相得不稱。
另一敗筆是跨越法院屋頂的玻璃蓋和桁架,平平直直緊貼在小圓頂上,似乎要將它壓垮了,為何不能在小圓頂上,用結構玻做出不同的表情?設計者對結構似乎顯得出手笨拙了些。
新加坡政府在近年,頗投資於城市建設,砸下重金毫不手軟,其決心令人欽佩,但有些決定卻令人不解,在本案中,莫過於在現有建築物的地下挖出B2,B3的停車場,其難度恐怕遠超過不脫靴子換襪子,但似乎十分小題大做,遠不如做在Padang大草場的下方,用地下甬道進入館內,來得經濟實惠。
而在花了大錢之後,似乎又要賺小錢,自競圖需求,就十分強調可將局部建築外包經營,如屋頂的餐飲設施,當然,讓建築物活化,使用時數拉長,以及提供方便的服務,同時補貼建築的維護費用,都是美意,但此處的時髦餐飲區,與原建築的趣味實在落差頗大,而這類設施,好像在新加坡已經滿地都是了。
新加坡對古蹟保留頗下功夫,以前的幾個案例,建築物確實保留了,使用卻變得令人錯愕,如讚美廣場CHIJMES,最早是修道院、教會學校,如今完全的燈紅酒綠,全是時髦餐飲,晚上用濃豔的燈光打在理應靜謐莊重的歌德式尖拱上,頗令人啼笑皆非,只得學著不計較。
所以本棟的用途,至少還是文化性的,只是在如此大的雄心與投資下,其建築設計的成果卻只差強人意,遠不如新加坡國家博物館的整修和增建得體,如濱海灣花園Gardens by the Bay,太多的人為設施,設計得也難於維護,還遠不如原有的植物園,來得恰如其份,與本案一樣,有狗尾續貂的現象,或許公共建設,尤其是文化設計,是很難拿捏的。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東南亞藝術向全世界發聲!
Not just a Financial Center!
從宏大的群展到個展,再到明年與巴黎龐畢中心與英國泰德美術館的合作展覽,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已經展現無以倫比的企圖心,要在藝術世界裡取得自己的位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新加坡彈丸島國,卻走在東協十國之前,站穩東南亞經濟金融中心,更要往下紮根藝術文化。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說的「Guess where I’ll be?」答案不言而喻。



2016/02/23 出處:財訊趨勢特刊 第 0 期 作者:典藏藝術網

“Guess where I'll be this evening? :)”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橋接了最高法院與行政大廈兩大古典建築,內部空間細致入微,是當前全球最大、最精美的東南亞藝術展館。(©Fernando Javier Urquijo / studioMilou singapore提供)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橋接了最高法院與行政大廈兩大古典建築,內部空間細致入微,是當前全球最大、最精美的東南亞藝術展館。(©Fernando Javier Urquijo / studioMilou singapore提供)
11月22日晚間,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instagram發了一張穹頂照片,讓人們猜猜,他到了那兒?李顯龍,他來到了新加坡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為這座東南亞最大的現當代藝術展館揭幕!面積達6萬2千平方公尺,結合原本的新加坡最高法院與政府行政大廈,這兩棟在英國殖民時期興建的古典主義建築,宏偉氣派的外觀,裡頭有著細致的藝術文化空間細節,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的揭幕,是東南亞藝術準備更進一步向世界發聲的代表。隨著愈來愈多的展覽,以及美術館策展團隊帶領研究東南亞現當代藝術史書寫的研究面世,將帶給亞洲諸鄰邦,乃至全球藝術界新的影響與震撼。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橋接了最高法院與行政大廈兩大古典建築,內部空間細致入微,是當前全球最大、最精美的東南亞藝術展館。(©Fernando Javier Urquijo / studioMilou singapore提供)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橋接了最高法院與行政大廈兩大古典建築,內部空間細致入微,是當前全球最大、最精美的東南亞藝術展館。(©Fernando Javier Urquijo / studioMilou singapore提供)

在藝術市場,最直接的影響,即是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的主力收藏,亦即是認為當前最能代表新加坡,影響了東南亞藝術的藝術家,其作品市場價值已在市場發酵,正逐步升溫。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有著最多數量的鍾泗濱、陳文希、張荔英作品收藏,透過家屬與收藏家捐贈以及新加坡政府編列的收藏預算,不只這幾位藝術家,愈來愈多的藝術家,正逐步納入國家美術館的館藏以及研究方向。東南亞藝術的崛起,不過是這短短的十年,中間曾歷經價格泡沫,就是因為現當代東南亞藝術缺乏完整紮實的展覽與學術研究。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的成立,昭示東南亞藝術的新頁。新加坡的新篇章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座落於新加坡市中心最精華的地段,代表國家對藝術文化的重視。(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提供)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座落於新加坡市中心最精華的地段,代表國家對藝術文化的重視。(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提供)

如同11月22日晚間,李顯龍對著現場逾五百位嘉賓致詞時說:「倫敦有Tate、紐約有Met,上海有上海博物館…,全球的重要都市,都有一座讓人引以為傲的美術館。在中國,幾乎每個城市都有美術館,已經有超過4000家美術館!在日本,從東京到大阪,從大城市到小城鎮,都有私人收藏家蓋起願意分享藏品給大眾的小型美術館。今天,新加坡很驕傲的,我們有了新的篇章!」十年之前,李顯龍宣布政府內閣的決議,沒有將這兩棟深具歷史意義,在英國殖民新加坡時期興建的古典建築別作他用,或是轉租成商業用途,而是煞費苦心的,決心將這兩棟相鄰的古蹟建築重新整修連接,華麗轉身為一座新加坡國家美術館!

李顯龍駐足的新加坡國家美術館,與他,與新加坡人民有著深厚的情感連結。這裡的前身是政府大廈,李顯龍之父,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擔任新加坡總理時期最長的辦公所在。也是在這裡,英國在1942年接受日本投降,結束日軍在太平洋戰爭時期的占領;也是在這裡,李光耀在1959年宣布新加坡的自治、1963年與馬來西亞的合併,以及1965年新加坡正式獨立後的第一屆政府,就在此地宣誓效忠人民。最高法院與行政大廈,位在新加坡市中心最精華的地段,而新加坡政府決定讓這處轉換為國家的美術館,因為新加坡已經體認到,文化藝術持續深耕的力量,才是新加坡持續進步的關鍵。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邀請學生在開幕之夜入館,一起在電子資料庫平台,點擊喜愛的藝術家作品資料。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邀請學生在開幕之夜入館,一起在電子資料庫平台,點擊喜愛的藝術家作品資料。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館長陳維德(Eugene Tan),一直是新加坡政府裡文化藝術決策的意見領袖,他在倫敦研讀經濟學與政治學學位時,就深感倫敦深厚的文化澱積與遍布的博物館,他當時就有一個夢想,希望新加坡也能有這樣濃厚的藝術氛圍。而今國家美術館的落成,恰是新加坡人民這個夢想的啟動引擎。這座引擎,耗資巨大。李顯龍開玩笑的說,政府機構其實也不願意在這棟古蹟裡敲敲碰碰裝修,以免影響古蹟;其實,全新建一座美術館花費的成本與心力,遠比整修連結最高法院與行政大廈還要低。這座達6萬4千平方米面積的國家美術館,比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的3萬4500平方米,以及紐約現代美術館的5萬8千平方米還要大,龐大的展館,顯現新加坡無以倫比的企圖心,她不僅是東南亞的金融經濟中心,還要成為東南亞藝術的核心!光是建築整建經費,即逾5億3千萬新加坡幣(約合新台幣120億元)。國家美術館總裁張雪倩指出,來自29國達112家設計公司競標,最終由studioMilou勝出。新加坡人民等待多年,這座美術館在新加坡國慶五十周年的此刻,正式開館,深具意義。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十分重視學生的藝術教育,特設教育中心。新加坡文化、社區及青年部部長朱海燕(左四坐者),與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理事會主席謝福華(後排左二)、美術館館長陳維德(後排右一)、美術館總裁張雪倩(後排右二),與參訪學生合影。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十分重視學生的藝術教育,特設教育中心。新加坡文化、社區及青年部部長朱海燕(左四坐者),與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理事會主席謝福華(後排左二)、美術館館長陳維德(後排右一)、美術館總裁張雪倩(後排右二),與參訪學生合影。

東南亞藝術樞紐的野心

開幕展覽,即推出兩大兩小展覽,讓人們細細品味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的野望。美術館裡,有兩大企業贊助冠名的空間,分別為星展新加坡展廳(DBS Singapore Gallery)與大華東南亞展廳(UOB Southeast Asia Gallery),由星展銀行(DBS)集團,與大華銀行(UOB)集團贊助捐款國家美術館,取得最大的兩處展覽空間冠名。在星展新加坡展廳,人們將第一次完整見到新加坡建國前後到如今的當代藝術,包括本地藝術家,以及曾來到新加坡、或是影響新加坡,或受到新加坡影響的達400件作品,逾200位藝術家的完整呈現!

透過studioMilou建築事務所的巧思,最高法院與行政大廈巧妙橋接成為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提供)
透過studioMilou建築事務所的巧思,最高法院與行政大廈巧妙橋接成為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提供)

在大華東南亞展廳,同樣是達400件作品,完整呈現東南亞諸國藝術家,從十九世紀到90年代的傑作,展覽名為《宣言與夢想之間:十九世紀以來的東南亞藝術》,包括自身典藏與各大博物館到私人藏家、機構借展之作,第一次如此完整有序的,將東南亞地區藝術作品,透過時間序列的對話,完整面向世人。展覽的挑戰之艱鉅,不言而喻。從深受水墨傳統影響的華人藝術家創作,到西方油畫創作理論的引進,加上東南亞諸國本地傳統的交相影響,又有不同的民族、宗教、乃至政治信仰,使得兩大展廳裡共800件作品交織而成的展覽序曲,既宏大又瑰麗,值得讓人品味探究。大華東南亞展廳裡,包括目前國家美術館購藏金額最高的作品,印尼藝術家Raden Saleh創作於1849年的《Boschbrand(Forest Fire)》四米巨作,就在前最高法院的展廳裡,述說、暗喻著印度尼西亞的歷史。

徐悲鴻巨作《放下你的鞭子》。
徐悲鴻巨作《放下你的鞭子》。

在星展新加坡展廳,推出「Siapa Nama Kamu?Art in Singapore since the 19th Century」大展。「Siapa Nama Kamu?」就是馬來語的「貴姓大名」。從展覽名稱裡,就可以見到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的企圖:為東南亞這一百年來的藝術發展,完整梳理、介紹給世界,甚至重新研究、推翻既有成見,透過藝術史的研究,為文化社會的變遷再樹新觀點。這,就是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的野望,從新加坡橋接東南亞地理位置中心的角色,已站穩地區經濟金融中心的地位,立志在文化藝術領域,同樣在多元文化的東南亞地區裡,成為東協十國裡的最重要發聲之處。

因此,人們可以看到徐悲鴻1939年的巨作《放下你的鞭子》,這是陳維德特別情商台灣收藏家馬維建而得以讓人們再次一睹這幅歷史巨作。對日抗戰,街頭募款的戲團演員王瑩,畫家徐悲鴻,譜寫了新加坡面臨日軍入侵,中國正對日抗戰的大戰前夕,歷史帷幕,就在此緩緩拉開。當然,還有1959年蔡名智的《國語課》畫作。新加坡在二戰後,於1959年完全自治,當時為了爭取併入馬來西亞以及讓社會更加融合,憲法規定新加坡國語為馬來語。1959年,蔡文智的《國語課》畫作,生動描繪出年輕人學習馬來語,以期讓新馬更加融合,更加團結,畫面朝氣蓬勃,恰恰見證新加坡這個處於多民族、多文化,以及外來殖民政權到自治,到獨立的前進過程。 
蔡名智於1959年創作的《國語課》畫作。此作,恰是新加坡與馬來西亞關係的歷史見證。
蔡名智於1959年創作的《國語課》畫作。此作,恰是新加坡與馬來西亞關係的歷史見證。

數量龐大的精采之作,流連忘返是必然。觀眾流連忘返之時,就是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向世人彰顯影響力之際。當前全球藝術世界,這座美術館是最大,亦是最具備實力的東南亞現當代藝術的研究、展覽中心,推出的藝術家展覽,必將引發學術到市場的討論。例如,開幕大展的另外兩位藝術家個展,一位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吳冠中,另一位是新加坡本地藝術家蔡逸溪(Chua Ek Kay),就是除了新加坡外,人們不了解的藝術家。但蔡逸溪之名,必將聲名大噪。國家美術館策展與典藏總監劉思偉,十分推崇蔡逸溪透過中國筆墨描繪新加坡海港街景,引領東南亞之先的創作。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擁有逾百幅張荔英作品館藏。左方牆面,即為此次展出的精品。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擁有逾百幅張荔英作品館藏。左方牆面,即為此次展出的精品。

從宏大的群展到個展,再到明年與巴黎龐畢中心與英國泰德美術館的合作展覽,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已經展現無以倫比的企圖心,要在藝術世界裡取得自己的位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新加坡彈丸島國,卻走在東協十國之前,站穩東南亞經濟金融中心,更要往下紮根藝術文化。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說的「Guess where I’ll be?」答案不言而喻。

2016年3月24日 星期四

William Morris: Who was the artist and textile designer in today's Google Doodle 2016年3月24日



Image for the news result
Raging against the ugliness and injustice of capitalist society … Wallpaper by William Morris ...
  • 2016年3月24日

    威廉·莫里斯 182 歲冥誕

  • It's nearly impossible to sum up William Morris' contributions to British design, arts, and aesthetics. A true prodigy, Morris dove deeply into each of his many interests, leaving us a rich legacy in multiple fields.
    Starting with graphic art, Morris' detailed drawings paved the way for modern surface design. His intricate patterns flow across pages, walls, and fabric with a seamless effect. But Morris didn't stop there — he believed that quality production was the essence of great craftsmanship: from patterning to type design to furniture to bookbinding.
    A relentless creative, Morris played with patterns in words as well. In 1856, he founded the Oxford and Cambridge Magazine, writing and publishing many of his early poems there. He lectured publicly on socialism, art, architecture, and founded or held titles in multiple artists groups, such as the Hammersmith Socialist Society and the Art Workers Guild.
    Morris, along with other figures in the Arts and Crafts Movement, believed the success of a society was based on providing useful and meaningful work. By focusing on the end-to-end production of goods by passionate artisans instead of machines, he built a powerful political case for worker's rights. His advocacy left an indelible mark on British culture in the face of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In many ways, Morris' life's work is reflected in his prints: a lush journey through interrelated pursuits. To highlight his iconic style, Doodler Lydia Nichols recreated five different Morris designs. Each appears randomly as the page is refreshed. May these designs honour the distinct and varied ways in which Morris' point of view shaped our world. For more, check out the William Morris Gallery.

    All 5 William Morris inspired Doodles
    All five William Morris inspired Dood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