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hoto: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概念藝術』、『觀念藝術』兩書簡介
松岡正剛先生介紹 Tony Godfrey的『概念藝術』(Conceptual Art 1998 ):
Tony Godfrey 著 Conceptual Art 倫敦: Phaidon, 1998
日文:木幡和枝 訳,東京:岩波書店,2001
由於這領域有兩名詞通用(Conceptual art, sometimes called idea art, is art in which the ideas embodied by a piece are more central to the work than the means used to create it. ),所以我建議參考中文書:
G. Battcock (1973)編著《觀念藝術》( Idea Art) 連德誠 譯,台北:遠流出版, 1994【網路有詳細資料】
這本書的編選、翻譯和製作都有一定的水準。雖然無翻譯注解 【本書關於思想、學術、藝術等等,牽連甚廣,至少須加上百條注】 ,不過,有人名索引,又都附原文,可以讓有心之讀者進一步查考 ,譬如說,下述之希臘哲學家 Heraclitus和翻譯者對於西方藝術領域關鍵字 monument 之說法:
「對漢斯‧ 哈克這樣一個赫拉克利特式(Heraclitan )的藝術家而言,其作品必然是易變短暫的,他徘徊於自然的土地上卡爾‧安德烈的作品強調徹底拒斥珍藏作品(enshrined monument)的觀念。他的作品非常地不正式
我碰到「 重沽」一字,不知道是否為「重估」。其實它可能是尼采的關鍵字。
「 一件藝術品能做的就是「改變現實中普遍的秩序」,我想 ,這是馬庫色的主要論點,透過這點,我們比較容易了解馬庫色的廣泛 的(如果不是烏托邦的主張):「…… 文化革命遠超過藝術的價值重沽:它從個體自身使資本主義連根拔除 。」」
HC 補充:
Paik Nam-june (born July 20, 1932 白南準 -2006 ) is a South Korean-born American artist , particularly noted for his video art.
松岡正剛 著『遊学の話』 工作舎, 1981
其中有與其對話篇。(。パイクさんとの対談の最後には、 「南無ジュン・パイク・ヴィデオ浄土」と書き入れた。)
Nam June Paik
ナム・ジュン・パイク
『バイ・バイ・キップリング』
1986 リクルート出版(メディアファクトリー )
Nam June Paik : Bye Bye Kiplig 1986 (Kipling)
高島平吾 訳
藝術
觀念主義捲土重來
報道 2012年09月25日
Todd Heisler/The New York Times
布魯克林博物館內的一本頗具影響力的書,它記錄了社會劇變時期極具影響力的藝術形式。
本季,當代藝術佔據了神聖殿堂:安迪·沃霍爾亮相大都會,馬修·巴尼登陸摩根圖書館。
40年前主張摧毀一切博物館的觀念主義,如今在裡面已經享受着跟早期大師平起平坐的待遇,甚至將在展覽“物化‘六年’:露西·R·里帕德及概念藝術 的興起”中得到一次歷史回顧。此展將於周五在布魯克林博物館揭幕,它為接下來幾個月內上演的其他一些展覽——大多是新藝術展——提供了背景,數量之多令人 感到意外。
在布魯克林的這個展倒不見得會有多風光;真要說起來,應該是恰恰相反吧。它是明信片、快照、晦澀難解的公告之類雜七雜八的檔案概要。展覽標題取自一
本有40年歷史之久的書籍剪貼薄,它有個冗長的、滿是藝術圈行話的書名,叫《六年:藝術對象的非物化(1966-1972):關於某些審美界限信息的跨學
科參考書》,此書僅是第一集,由里帕德編撰。里帕德是一個具有開創性的女性作家和策展人。這本書出版於1973年,記錄了社會劇變時期極具影響力的藝術形
式,這些藝術形式激發了我們思考藝術可能性的深度變化——包括那些非英雄的、非西方的、女性的、短暫的。
觀念主義在其早期活躍階段力圖將繪畫、雕塑拋出窗外。然而,現實很快襲來,“物體”顯然是要保留的,這種新藝術開始越來越偏重於立場鮮明地強調想法,而不是要反對事物,更喜歡那些將藝術與生活歸一的理念。
有關這一理論的例證之一,是瑪撒·羅斯勒(Martha Rosler)的大型作品《後設不朽車庫大甩賣》(Meta-Monumental Garage Sale),該作在1973年首度展出,今年秋天將在現代藝術博物館進行重新創作。這件作品中包含了與觀念主義緊密相關的一些小眾藝術形式,如行為和裝置。同時,作品呈現的正是標題所描繪的那種鮮活景象。
去年春天,博物館邀請那些有興趣精簡家居的人捐贈可回收物品給博物館。活動反響很大,這些收集的物品在今年秋天(從11月17日至30日)會被拖到 現代藝術博物館的中庭,舉行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大甩賣,一切所得將捐給慈善組織。作為一位購物者,你將與藝術家本人討價還價。當你在成堆漂亮的、有用的、 罕見的(毫無疑問,也有垃圾)物品中挑選並付款時,或許會感覺到你一直就是在做跟博物館一樣的事情,只不過零售等級有點不同而已。它會使你的“車庫大甩 賣”購買藝術嗎?這當然是個想法。
“車庫大甩賣”是很美國的,但觀念主義不是。在歐洲有像情境主義運動及藝術家如約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1921-86)這樣的先驅者。博伊斯是一位物體創造者,但他將藝術創作構思視為最根本的社會和智力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人都有資格參與。那 些與他一起研究的藝術家依然受到他打破舊習的影響。
這些展覽中最有趣的一個是將於10月24日在新博物館舉行回顧展的羅斯瑪麗·特洛柯爾(Rosemarie Trockel)。她那生動的繪畫、機器編織的繪畫以及通過表演編織而成的作品——表演者是蜘蛛——將自然科學、哲學、政治理論、神學及藝術史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聯合到了一起。
去年,在展覽“鄉愁”(Ostalgia)中,新博物館探討了有關1989年前後興盛於俄羅斯及前蘇聯國家的觀念主義。在這個展覽季,在倫敦定居的波蘭裔藝術家戈什卡·馬庫加的個展將於12月15日在芝加哥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行,會是對這種發展的進一步審視。
馬庫加是位將物體與觀念融合成大型拼貼的藝術家。2005年一件名為《機會主義和第二國際的崩潰,1916年列寧/1916年蘇黎世伏爾泰酒館》將 雕塑、馬克思主義以及多層次表演結合在一起。他最近的新作《什麼時候是現代主義?》讓人想起畫家阿巴寧德羅納特·泰戈爾在孟加拉鄉下那座藝術學院的花園, 一個世紀之前,那裡是來自印度、歐洲、東南亞的藝術家共同擁有的烏托邦。
里帕德對全球觀念主義的看法——標題還有一部分是“此刻正在美洲、歐洲、英格蘭、澳大利亞以及亞洲發生的(偶爾帶有政治色彩)”——也是她這本書最 具預見性的方面。早在1970年代初,當時還在巴基斯坦生活的扎瑞納·哈什米(Zarina Hashmi)創作了一些繪畫與版畫作品,這些作品看上去是抽象的,但卻是基於童年時期居住過的房子的圖紙創作的。她的那些充滿蘇菲派宗教觀念的作品,將 於1月18日在古根海姆博物館以“扎瑞納:肌膚般的紙”為題展出,這個展覽有一個非正式的功能,就是為博物館新啟動的全球藝術促進項目拉開序幕,將涵蓋南 亞和東南亞、拉丁美洲、北非以及中東地區。
伊朗藝術家希林·那沙特(Shirin Neshat)在1970年代祖國的革命前夕來到紐約的,當時的身份是藝術學生,在她的攝影以及時常令人失神落魄的電影作品中,始終保持着一種雙重的文化 身份。儘管方式有所不同,那沙特的近期作品跟哈什米女士一樣,對伊斯蘭教有特別的關注,4月份在底特律藝術學院開幕的回顧展中必定會體現出這一點。
與此同時,全景式的系列展覽“豐饒的新月:性別、藝術和社會”,收入了身處或來自中東地區的女性藝術家所創作的類型廣泛的當代藝術作品。展覽由新澤西州新不倫瑞克區羅格斯大學女性與藝術學院組織,將在新澤西州三個不同地點以及普林斯頓大學展出(七個展覽中的四個已經開幕),像這樣的項目只有大學美術館才願意和可能構思並實現出來。
中國當代藝術在國際上當然是有着重要影響的,然而藝術明星中女性藝術家屈指可數;林天苗是其中一位,其回顧展剛剛在美國亞洲協會博物館開幕。出生於1961年的林天苗屬於汲取了西方思潮的那一代藝術家,從波普到觀念藝術等流派都影響了他們的創作。
1980年代,林天苗在作品中精心纏繞家用物品,用線把鍋、盆、碗層層包裹。最近她創作了自己的肖像照,並用刺繡把她佛像般的臉龐部分遮蔽起來。這是一種處在文化中的女性的藝術,但在想法及態度上與西方女性主義截然不同。
里帕德在她1973年出版的那本書中沒涉及到的是非洲。現今,非洲在國際觀念版圖內佔據一席之地已經有挺長時間了,本季的展覽安排也不例外。在多個 展覽中,最難能可貴的是“愛的進程”,展覽跨越三個不同地點:休斯頓的美尼爾收藏(開幕日期是12月2日)、聖路易斯普利策藝術基金(開幕日期是11月6 日)以及尼日利亞拉各斯當代藝術中心(開幕日期是10月13日)。
展覽以複雜的普遍情感作為主題,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地(貝寧、馬里、倫敦、紐約)的多位藝術家,媒材廣泛,有油畫,也有手機短訊。和里帕德女士的書名 相稱的是,展覽在美學上無拘無束,不過政治色彩就不只是“偶爾”的了。它是一本世界主義的案例研究,是對迄今為止的二十一世紀藝術的一次生動的、了不起的 闡述。
40年前主張摧毀一切博物館的觀念主義,如今在裡面已經享受着跟早期大師平起平坐的待遇,甚至將在展覽“物化‘六年’:露西·R·里帕德及概念藝術 的興起”中得到一次歷史回顧。此展將於周五在布魯克林博物館揭幕,它為接下來幾個月內上演的其他一些展覽——大多是新藝術展——提供了背景,數量之多令人 感到意外。
按圖放大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s, London, 2005
瑪撒·羅斯勒(Martha Rosler)的作品「車庫大甩賣」,將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進行重新創作。
觀念主義在其早期活躍階段力圖將繪畫、雕塑拋出窗外。然而,現實很快襲來,“物體”顯然是要保留的,這種新藝術開始越來越偏重於立場鮮明地強調想法,而不是要反對事物,更喜歡那些將藝術與生活歸一的理念。
有關這一理論的例證之一,是瑪撒·羅斯勒(Martha Rosler)的大型作品《後設不朽車庫大甩賣》(Meta-Monumental Garage Sale),該作在1973年首度展出,今年秋天將在現代藝術博物館進行重新創作。這件作品中包含了與觀念主義緊密相關的一些小眾藝術形式,如行為和裝置。同時,作品呈現的正是標題所描繪的那種鮮活景象。
去年春天,博物館邀請那些有興趣精簡家居的人捐贈可回收物品給博物館。活動反響很大,這些收集的物品在今年秋天(從11月17日至30日)會被拖到 現代藝術博物館的中庭,舉行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大甩賣,一切所得將捐給慈善組織。作為一位購物者,你將與藝術家本人討價還價。當你在成堆漂亮的、有用的、 罕見的(毫無疑問,也有垃圾)物品中挑選並付款時,或許會感覺到你一直就是在做跟博物館一樣的事情,只不過零售等級有點不同而已。它會使你的“車庫大甩 賣”購買藝術嗎?這當然是個想法。
“車庫大甩賣”是很美國的,但觀念主義不是。在歐洲有像情境主義運動及藝術家如約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1921-86)這樣的先驅者。博伊斯是一位物體創造者,但他將藝術創作構思視為最根本的社會和智力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人都有資格參與。那 些與他一起研究的藝術家依然受到他打破舊習的影響。
這些展覽中最有趣的一個是將於10月24日在新博物館舉行回顧展的羅斯瑪麗·特洛柯爾(Rosemarie Trockel)。她那生動的繪畫、機器編織的繪畫以及通過表演編織而成的作品——表演者是蜘蛛——將自然科學、哲學、政治理論、神學及藝術史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聯合到了一起。
去年,在展覽“鄉愁”(Ostalgia)中,新博物館探討了有關1989年前後興盛於俄羅斯及前蘇聯國家的觀念主義。在這個展覽季,在倫敦定居的波蘭裔藝術家戈什卡·馬庫加的個展將於12月15日在芝加哥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行,會是對這種發展的進一步審視。
馬庫加是位將物體與觀念融合成大型拼貼的藝術家。2005年一件名為《機會主義和第二國際的崩潰,1916年列寧/1916年蘇黎世伏爾泰酒館》將 雕塑、馬克思主義以及多層次表演結合在一起。他最近的新作《什麼時候是現代主義?》讓人想起畫家阿巴寧德羅納特·泰戈爾在孟加拉鄉下那座藝術學院的花園, 一個世紀之前,那裡是來自印度、歐洲、東南亞的藝術家共同擁有的烏托邦。
里帕德對全球觀念主義的看法——標題還有一部分是“此刻正在美洲、歐洲、英格蘭、澳大利亞以及亞洲發生的(偶爾帶有政治色彩)”——也是她這本書最 具預見性的方面。早在1970年代初,當時還在巴基斯坦生活的扎瑞納·哈什米(Zarina Hashmi)創作了一些繪畫與版畫作品,這些作品看上去是抽象的,但卻是基於童年時期居住過的房子的圖紙創作的。她的那些充滿蘇菲派宗教觀念的作品,將 於1月18日在古根海姆博物館以“扎瑞納:肌膚般的紙”為題展出,這個展覽有一個非正式的功能,就是為博物館新啟動的全球藝術促進項目拉開序幕,將涵蓋南 亞和東南亞、拉丁美洲、北非以及中東地區。
伊朗藝術家希林·那沙特(Shirin Neshat)在1970年代祖國的革命前夕來到紐約的,當時的身份是藝術學生,在她的攝影以及時常令人失神落魄的電影作品中,始終保持着一種雙重的文化 身份。儘管方式有所不同,那沙特的近期作品跟哈什米女士一樣,對伊斯蘭教有特別的關注,4月份在底特律藝術學院開幕的回顧展中必定會體現出這一點。
與此同時,全景式的系列展覽“豐饒的新月:性別、藝術和社會”,收入了身處或來自中東地區的女性藝術家所創作的類型廣泛的當代藝術作品。展覽由新澤西州新不倫瑞克區羅格斯大學女性與藝術學院組織,將在新澤西州三個不同地點以及普林斯頓大學展出(七個展覽中的四個已經開幕),像這樣的項目只有大學美術館才願意和可能構思並實現出來。
中國當代藝術在國際上當然是有着重要影響的,然而藝術明星中女性藝術家屈指可數;林天苗是其中一位,其回顧展剛剛在美國亞洲協會博物館開幕。出生於1961年的林天苗屬於汲取了西方思潮的那一代藝術家,從波普到觀念藝術等流派都影響了他們的創作。
1980年代,林天苗在作品中精心纏繞家用物品,用線把鍋、盆、碗層層包裹。最近她創作了自己的肖像照,並用刺繡把她佛像般的臉龐部分遮蔽起來。這是一種處在文化中的女性的藝術,但在想法及態度上與西方女性主義截然不同。
里帕德在她1973年出版的那本書中沒涉及到的是非洲。現今,非洲在國際觀念版圖內佔據一席之地已經有挺長時間了,本季的展覽安排也不例外。在多個 展覽中,最難能可貴的是“愛的進程”,展覽跨越三個不同地點:休斯頓的美尼爾收藏(開幕日期是12月2日)、聖路易斯普利策藝術基金(開幕日期是11月6 日)以及尼日利亞拉各斯當代藝術中心(開幕日期是10月13日)。
展覽以複雜的普遍情感作為主題,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地(貝寧、馬里、倫敦、紐約)的多位藝術家,媒材廣泛,有油畫,也有手機短訊。和里帕德女士的書名 相稱的是,展覽在美學上無拘無束,不過政治色彩就不只是“偶爾”的了。它是一本世界主義的案例研究,是對迄今為止的二十一世紀藝術的一次生動的、了不起的 闡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