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5日 星期三

魯迅藏浮世繪



談現代中日美術的相關性,就中國和日本來談,案例非常多,首先談“浮世繪”,它的價值是西方人發現的,開始是類似於包裝紙的一種東西,包裝貨物到西方去被發現,給西方的藝術和音樂都有很大的影響。“浮世繪”出現在明治末年,魯迅直到去世之前蒐集了很多“浮世繪”,如果辦一個單元叫做“魯迅浮世繪”收藏會,把作品和中日關係聯繫起來,“浮世繪”是非常亞洲的亞洲美術。現在“浮世繪”收藏於魯迅展館,保存得非常漂亮,我跟他們提一個意見,你們印出來出版,名稱可以叫“魯迅收藏的浮世繪”。還有一個是版畫。30年代魯迅作為一個作家,投射到版畫運動中,他留下的照片有一些是和版畫藝術家的合影。日本有個內山玩到,內山玩到的弟弟是內山嘉吉,版畫作為運動央視,把30年代的中國和同時代的歐洲、日本聯繫起來。


魯迅藏浮世繪
作者: 北京魯迅博物館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日期:2016/09/01
語言: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
魯迅藏浮世繪全部作品首次集中整理面世;對魯迅與浮世繪的情緣有了新的富有想象力的探究和考察;對魯迅所藏的浮世繪來龍去脈的追索,牽出了日本昭和時代早期(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后期到三十年代初期)一段極富傳奇色彩的文化史故事;同時,通過對日本各大公共圖書設施藏品的檢索,發現魯迅收藏中的「第壹書房版《浮世繪版畫名作集》(第二期)」在當今的日本似已無跡可尋;精心編譯的浮世繪畫師小傳和作品解說,不僅含有對畫師生平及其時代、風格的精當介紹,還包括對每一幅作品有褒有貶的點評,讀者可藉以理解如何欣賞和評判浮世繪,而不是面對一堆諛辭無所適從。

目錄
寫在前面 黃喬生
浮世繪之於魯迅 董炳月
第一書房版《浮世繪版畫名作集》的故事 張明傑
魯迅藏 浮世繪作品欣賞
(畫師小傳及作品解說 趙京華 編譯)
魯迅收藏的第一書房版《浮世繪版畫名作集(第二期)》
魯迅收藏的其他浮世繪作品
****






《浮世繪版畫名作集》(第二期)第八回之二東洲齋寫樂《市川男女藏》





《浮世繪版畫名作集》(第二期)第一回之一喜多川歌麿《夏夜之文》

■張明傑
在魯迅生前所藏的十餘種浮世繪版畫及書籍中,可以說,第一書房版《浮世繪版畫名作集》(第二期)最有價值。這套浮世繪在日本早已絕版,而且,目前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及各大學圖書館,也尚未確認有藏。僅就此而言,其珍貴程度可見一斑。
況且,這套浮世繪版畫並非以普通工藝印刷而成,而是根據「高見澤遠治遺版」手工複製的。
這些作品原畫當時已昂貴得驚人,絕非普通人財力所能及。按當時(1930年左右)日本的市價,第二期複製用的三十幅原畫總價高達五萬七千日元。尤其是稀見的寫樂畫作,一幅作品的價格不低於二千日元,大幅錦繪《梅川忠兵衛》的市價則高達七千五百日元。石川豐信的漆繪《常磐津音色》的市價也是四千日元。日本當時剛工作的小學教員月工資才四五十日元,即使工資較高的國家公務員也只有七十五日元。因此,可以說不管你再怎麼喜歡浮世繪,也難以購買原畫來欣賞。第一書房正是為了滿足愛好者的需求,才精心複製刊行的。不過,這三十幅複製品也價格不菲,征訂時規定一次支付為一百日元,分期支付則為每期七元,還要另加郵寄費。
也許是沒趕上第一期征訂,魯迅所藏為第二期的三十幅作品,分別於1930年11月至翌年11月得自內山書店。每輯價格十四日元至十七日元不等,總價在二百二三十日元。作為一名海外讀者,魯迅能及時購買到這種複製品,實屬不易,也可以說是一種福分。鑒於目前日本主要圖書館缺乏收藏,所以對廣大讀者來講,能看到魯迅的這一收藏,也是一種福分。


因為至今鮮少「曝光」或翻檢觸摸,魯迅所藏的這套複製品,其保存之完好、色澤之鮮艷,均超出想像。在魯迅先生逝去八十年的今天,將此套浮世繪版畫影印出版,交給廣大讀者,而舊藏則仍留在魯迅博物館永存紀念,可以說是最好的選擇,也了卻了魯迅生前的一樁心愿。對先生來講,想必沒有比這再好的紀念了。
歌川廣重(1797-1858),江戶時代後期的浮世繪畫師,日本六大浮世繪師的最後一位。以清新典雅而充滿詩情的風景畫系列著稱,在花鳥畫方面亦開拓了新天地。其畫作總數有八百餘幅,日本全國各地的風景名勝在他的作品裡都有表現,被稱為「獨一無二的國民畫家」。代表作有「東海道五十三次」「名所江戶百景」等。整體而言,這幅畫給人一種詩的抒情美。同時,歌川廣重把漢詩的起承轉合之法引入風景畫中,形成了特有的結構之美。
由於東洲齋寫樂的傳記資料匱乏,一些外國浮世繪研究者往往牽強附會地議論其與能樂劇的關係,強調他以諷刺的筆法摹寫當時的俳優的舞台形象,而其故鄉山水明媚的風景則成就了其色彩版畫大師的聲譽。從藝術的角度來看,此圖幾近完美無缺。人物衣裳之薔薇色與背景上的黑銀形成非常巧妙的對照。

喜多川歌麿(1753-1806),江戶時代中後期浮世繪畫師,日本六大浮世繪師之一,為喜多川畫派之祖。以蚊帳為背景來表現抒情化的夏日夜景是日本人再熟悉不過的,根據浮世繪研究家野口米次郎的判斷,這張圖借鑑了鈴木春信內容相似的版畫,又糅合了歌麿式的情調。
(圖文均選自《魯迅藏浮世繪》,趙京華編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