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日 星期日

趙無極 及 Igor Stra-whisky”









🥃 Once Igor Stravinsky exclaimed “My God, so much I like to drink Scotch that sometimes I think my name is Igor Stra-whisky”. In later life, Stravinsky would invariably carry around a flask of his favourite 30-year old Ballantine’s whisky from which he would take regular swigs. A doctor in Los Angeles once advised him “Drink plenty Scotch, it’s the best thing”, a recommendation which he gladly followed. He used it as a palliative for bad reviews and even for washing down his medication.





Igor Stravinsky -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 › wiki › Igor_Stravinsky




2016年2月1日 星期一

Zao Wou-ki (趙無極):自畫像/趙無極畫集 / Henri Michaux選集(David Ball譯選)http://hcbooks.blogspot.tw/2010/07/henri-michauxdavid-ball.html

Centre Pompidou

[Anniversaire] Zao Wou-Ki déclarait : « Les toiles sont les pages des journaux intimes des peintres. »

Le jour de son anniversaire : plongez-vous dans son intimité.










https://www.centrepompidou.fr/id/c7Gyqbn/rqKqz5/fr


ZAO Wou-Ki (1920 - 2013)

Sans titre

Aquarelle sur papier vélin

56,5 x 76 cm

© Georges Meguerditchian - Centre Pompidou, MNAM-CCI /Dist. RMN-GP

© Adagp, Paris


畫 其實無法用文字來說 所以這篇普及之文 也是白說
不過 請 CLICK 點 趙無極的圖


無邪的眼睛  關於趙無極和抽象藝術欣賞 (譚美兒)





  《明報月刊》三月號刊登了趙無極先生的訪問,編輯請我談談怎樣欣賞趙先生的作品和抽象藝術。不少人說抽象藝術很難明白,而解說往往比作品還更抽象。

  據我在博物館工作的觀察,一般觀眾欣賞抽象藝術感到最大的困難是無據可依。寫實作品有客觀的物象作觀賞指標,抽象藝術卻缺乏具體標準來品評。就因為這種無從入手的困惑,令很多人對抽象藝術望而生畏。我認為這關乎大家對藝術欣賞一個根本的誤解。
見山是山:關於藝術欣賞
   欣賞藝術時觀眾經常提出的問題是「作品畫的是什麼」,又有很多人期望「知道藝術家在表達什麼」。我認為用認知切入藝術,「知道」得多,「明白」得少。欣 賞藝術不能單靠理性分析,更要用心感受。認知是意識形態和慣性思維的運作,欣賞藝術往往要憑感覺去「看」東西。面對作品要先自問:「我看見什麼?」每個人 性情不同,愛惡、經歷不同,看到的東西自然也不同。答案只有自己知道。
   藝術不是科學,它沒有「一加一等於二」的公式。我們常說藝術是主觀的,因為不同的觀眾對同一件作品可以產生不同的化學作用。欣賞藝術的關鍵往往不在於懂 與不懂,而是喜歡與不喜歡。所謂藝術品味跟飲食口味一樣是很個人化的。藝術書裏翻到的名字,拍賣市場裏價格很高的作品,也不一定就是好作品。藝術欣賞講究 的是個人的判斷力和鑑賞力。歷史資料、評論可以豐富我們的思想,訓練我們的分析力,但最終的體會還得靠自己。有人把藝術欣賞比作看國皇的新衣,人人都說它 漂亮、有品位,其實誰也沒看出所以然來。如果欣賞藝術是一種欺騙自己、 浪費生命的行為,那不如不做。
   記得在大學上第一課藝術史,教授的首個教訓是:欣賞藝術最基本需要的,是一雙「無邪的眼睛」。國皇的新衣故事裏是誰的眼光最「好」呢?就是那個對自己忠 誠、 天真的小孩。小孩的眼睛往往雪亮,因為他們沒有太多成見;一旦經過學習,對事物有了既定的認知,眼睛便會停止工作。藝術欣賞就是重新打開眼睛,尋找視覺的 一個歷程。 見山不是山:關於抽象藝術
  西方抽象藝術的出現有其歷史背景,抽象繪畫跟攝影的關係尤其大。隨著攝影的誕生,再沒有比它更寫實的繪畫,所以有人宣布﹕繪畫已死。不少藝術家於是重新思考「什麼是繪畫」。抽象畫遂成為繪畫繼續發展的一個方向。
   繪畫脫離寫實而轉趨抽象也是現代社會發展使然。人對世界、對事物的了解越多,對「真實」也有新的領會。印象派畫家眼中盡是光影的世界,乃是藝術家從物理 光學認知視象世界得到啟發後,發展出的另類「真實」繪畫;立體畫家筆下充滿幾何、多點透視的維度,則是出於藝術家對所謂客觀世界之反思,他們刻意解構空 間,通過新的視覺語言重構「真實」。
   更多時候,抽象創作是藝術家基於內在需要而做的選擇。當要表達的東西超出物象而指向內心的精神世界或抽象概念時,有些藝術家會用假借的方法,又或以物寄 情來表白——表達喜悅可能畫個笑面;比喻愛情就畫對鴛鴦;想表現「道」的堅毅宏大畫一片青山;要寫生命的浩瀚無垠繪一片藍天……。林風眠喜歡畫秋天的風 景,因為秋天豐富的色彩最美;梵高畫一片金黃的麥田時他在意的其實並不是那片麥田……。另有些藝術家則選擇徹底擺脫形象的羈絆,於是畫筆自由了,顏色自由 了,形式自由了,想像也更自由了。
  具象的繪畫有敘事、指涉、象徵的功能,其實抽象畫也可以理解為另類的敘事,它不表「物象」而表「意象」,不表「表象」而表「心象」。看似抽象的作品其實描述的是藝術家心中的丘壑,是他內心的「真山真水」。這樣,繪畫反比攝影更「寫真」,意象倒比形象更「真實」了。
見山仍是山:關於趙無極的繪畫
   一九九六年香港藝術館為趙先生舉辦了「無極意象」個展,展出趙先生七十八幀作於一九三五至一九九三年間的作品。我有幸躬逢其盛,接觸到趙先生和他的繪 畫。印象中趙先生是個文質彬彬、優雅和藹的前輩,臉上常帶著一絲微笑;反觀他的畫激情澎湃,氣勢逼人,奇異詭秘,感覺很不一樣。似乎越是平靜的水面下,越 是深不可測的海洋。

 對趙先生來說,他的畫風走向抽象是個必然的發展,切合了藝術家內在的需要。正如他在自傳裏說:「我一生致力於繪畫,我心中的繪畫。」(1)又說,「我以為所有畫家的創作對於其自身來說都是寫實的,他們的創作對於別人來說才是抽象的。」(2)

   趙先生到法國之初,畫過一些具象的作品,也模仿過不少西方大師的繪畫語言,但他追求的是發展自己的語言、思考和表達模式,他要畫「真正的繪畫」,自己的 繪畫,他想創造更多色彩的變奏,尋找第四、第五,甚至更多的維度。最後他以作品《風》(一九五四)奠定了所謂「抽象」的畫風。那是他第一幅非敘事性的繪 畫,他捨棄了形象,畫面是不可名狀的意象,虛實空間布局和色彩分配,肌理層次的處理和視覺語言的互動凌駕圖像之上。它有風的能量,有氣的流動;有動與靜的 張力,進與守的博弈……。趙先生這個時期的作品畫面含糊難辨,只有一連串難以解讀的符號和想像的書寫。從一九五八年開始,趙先生更刻意以日期作畫題,索性 完全摒棄主題,由簡約進一步省卻一切形象,消除觀者對號入座的閱讀習慣,挑戰他們慣性的思維邏輯,要他們直接面對繪畫本身,把所有注意力從外表拉開,集中 到作品概念和精神的內韻。他說:「我繪畫的主題,就是表達我內在的自由,擺脫程式。」(3)

   趙先生的作品體現了繪畫不一定都是條理分明的說明文,藝術有時是首意識流的朦朧詩。而在藝術欣賞的角度上,抽象和寫實其實最終並沒有分別。一如趙先生教 授學生繪畫要訣時所言:「重要的是觀察方法的轉變,就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不要用別人的眼睛去看,不用自己以前的眼睛去看,眼界要放得開。」(4)的確, 沒有人能代替您的眼睛。抽象的作品是藝術家的視覺日記,也是觀眾的視覺測驗,有人看到山水、自然;有人看到音樂、韻律;有人看到激情、欲望、搏鬥;還有人 看到虛空、宇宙、孤寂……。無論你看見的是巫婆抑或美女,那都是你的「心象」,是在當下對種種社會現象、視覺和情感經驗綜合的結果。

  趙先生認為藝術家要真誠的繪畫,我認為作為觀眾,同樣要真誠的看畫。畫的人與看的人都一樣,他們在作品裏跟自己相遇。忠於藝術其實就是忠於自己。



注:

(1)趙無極、沸朗索瓦茲.馬爾凱著:《趙無極自傳》,邢曉丹譯,蕭關鴻主編,上海文匯出版社,二○○○年。頁一。
(2) 同上,頁二二九。
(3) 同上,頁六八。
(4) 同上,頁一八七。
(作者是香港藝術館館長(現代藝術)。本文圖片由編者挑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