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y Warhol lived with his mother, Julia Warhola, for most of his life. They would draw and eat together. Warhol also claimed that his mother’s home-made art, fashioned from cut-out food cans, influenced the making of his own tinned work. https://bit.ly/2U97JPu
Happy Mother's Day!
【藝術風景|安迪.沃荷的「淑女與紳士」】
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於今年春天盛大推出安迪.沃荷特展。這檔由泰德現代美術館與科隆路德維希美術館共同策畫的大展,以最新的研究視角探看這位美國藝術名人以及他所帶來的文化影響,展出超過一百件作品。展覽聚焦沃荷作品中一再出現的主題,諸如慾望、身分和信仰等在沃荷的人生中圍繞的面向,表現這位藝術家如何在面臨社會、政治和科技的巨大轉變時代,重新想像藝術的可能性。(節選自《藝術家》538期,2020年3月號)
圖說:安迪.沃荷 淑女與紳士(Alphanso Panell) 1975 壓克力、絲印油墨畫布 81.3×66cm 義大利私人藏 ©2020 The Andy Warhol Foundation for the Visual Arts, Inc. / Licensed by DACS, London
⋯⋯更多
Born: 6 August 1928
Birthplace: Pittsburgh, Pennsylvania
Died: 22 February 1987 (complications from gallbladder surgery)
Best Known As: The pop artist who painted a Campbell's Soup can
Name at birth: Andrew Warhola
Andy Warhol began as a commercial illustrator in New York, doing artwork for ads and magazines in the 1940s and 1950s. Eventually he crossed from commercial work to fine art, blurring the line between the two along the way.
In the early 1960s his huge and colorful silk-screen renderings of banal objects like Coke bottles and a Campbell's Soup can were hugely popular and established him as the leader of the so-called Pop Art movement. (His multi-color, multi-image portrait of Marilyn Monroe is another famous image from this era.) By the mid-1960s Warhol had become an icon of the psychedelic generation; he made strange and lengthy experimental movies, held famous gatherings in "The Factory," his Manhattan studio, and surrounded himself with a court of fellow artists and adoring fans. He also worked closely with the experimental rock group The Velvet Underground and (in 1969) founded the influential celebrity magazine Interview. Warhol's attitude was summed up in part in his statement, "In the future everyone will be world-famous for fifteen minutes."
Warhol was shot and critically wounded by an acquaintance, Valerie Solanas, in June of 1968. The incident was the basis of the 1996 film I Shot Andy Warhol and Lou Reed's 1990 song "I Believe"... In May of 2007 Warhol's Green Car Crash (Green Burning Car I) was sold at auction for $71.7 million, the most ever paid for one of his paintings; six months earlier a Warhol record was set with the sale of Mao for $17.4 million.
傳奇沃荷 「工作、賺錢皆藝術」 |
很少藝術家像安迪.沃荷這樣,能毫不矯飾地直言:「賺錢是一種藝術,工作是一種藝術,好的生意就是好的藝術。」沃荷這位捷克移民第二代,在世的六十年裡 創下藝術史上傳奇扉頁。他的美學思想、創作手法影響了後起之輩藝術家,他個人也在卅歲出頭,就在紐約這個繁華之都享盡名利雙收的豐厚果實。
他自己是名人,也熱愛跟名人為伍,還捧紅好幾位特立獨行的「超級巨星」。
捷克移民後代 幼年身體孱弱
沃荷的名言:「在未來,每個人都能成名十五分鐘。」這句話是至今仍常被引述的經典名句,也是沃荷人生觀與藝術觀的最佳註解。
一九二八年,沃荷生於美國匹茲堡,父母都是捷克移民,父親是礦工和建築工人,母親是幫傭。沃荷幼年身體孱弱,罹患神經性舞蹈症,大多時間臥病在床看漫畫、電影雜誌和畫畫,這些經驗日後都成為他的創作靈感。在這段休養期,沃荷便展露了他在藝術方面的天分。
一九四二年沃荷進入匹茲堡辛雷高中美術班就讀,接著進入卡內基科技工程學院。一九四九年,沃荷隻身到紐約闖天下,短短兩、三年間便以廣告設計師、插畫家的身分嶄露頭角。一九六○年代他轉向藝術創作,讓沃荷成名的是《康寶濃湯罐頭》系列。
安迪.沃荷曾說:「我只是畫我認為是美麗的,大家每天使用,卻從來不去想他的東西。」他將康寶濃湯罐頭圖像運用在手提袋、女性洋裝上。此外,沃荷還畫美鈔,「畫罐頭是因為我喜歡,畫紙幣也是如此。」
一九六二年,沃荷開始使用絹印法作為創作主要手法。絹印法可以大量地重複製作同一主題,這項做法更挑戰了傳統對 藝術品應該是獨一無二、無法複製的觀念。因此,當時曾有人認為,看他的作品只要看一張就等於看完一整個系列,即使從印刷刊物上看效果也差不多。其實,沃荷 的絹印原作畫面色彩多樣,仔細觀之,顏色之間的細節層次相當豐富,而非表面看來那麼簡單,在這次「普普教父─安迪.沃荷世界巡迴展」的展品中就可以看到這一點。
沃荷的形象在多數人心中,不外乎是他那蒼白乾澀的面容、看來頗為厚重的眼鏡和瘦削的身形。在鏡頭前他的神情總是害羞,像個手足無措的大男孩,但一雙眼睛卻透露著神經質。
這次「安迪.沃荷世界巡 迴展」中,就有卅四幅義大利攝影師迪諾.佩德里亞力貼身拍攝沃荷的照片。這些都是一九七五年沃荷去義大利旅行時,佩德里亞力貼身捕捉他的鏡頭。內容包括了 沃荷的公開行程像是接受媒體包圍採訪時的畫面,也有沃荷和女演員麗莎.明妮莉會面時的情景,甚至還有偷拍沃荷在旅館睡覺的模樣。
沃荷是勤奮的工作狂,但也被批評為冷酷無情的「吸血鬼」。一九六八年,曾與他合作的女演員威勒麗(Valerie Solanas)闖入沃荷紐約的工作室「工廠」開槍射殺他,沃荷中彈卻大難不死。沒想到一九八七年沃荷卻因膽囊手術,藥物過敏病逝。
Seven Andy Warhol paintings were taken from the Springfield Art Museum.沃荷的名言:「在未來,每個人都能成名十五分鐘。」這句話是至今仍常被引述的經典名句,也是沃荷人生觀與藝術觀的最佳註解。
一九二八年,沃荷生於美國匹茲堡,父母都是捷克移民,父親是礦工和建築工人,母親是幫傭。沃荷幼年身體孱弱,罹患神經性舞蹈症,大多時間臥病在床看漫畫、電影雜誌和畫畫,這些經驗日後都成為他的創作靈感。在這段休養期,沃荷便展露了他在藝術方面的天分。
一九四二年沃荷進入匹茲堡辛雷高中美術班就讀,接著進入卡內基科技工程學院。一九四九年,沃荷隻身到紐約闖天下,短短兩、三年間便以廣告設計師、插畫家的身分嶄露頭角。一九六○年代他轉向藝術創作,讓沃荷成名的是《康寶濃湯罐頭》系列。
安迪.沃荷曾說:「我只是畫我認為是美麗的,大家每天使用,卻從來不去想他的東西。」他將康寶濃湯罐頭圖像運用在手提袋、女性洋裝上。此外,沃荷還畫美鈔,「畫罐頭是因為我喜歡,畫紙幣也是如此。」
一九六二年,沃荷開始使用絹印法作為創作主要手法。絹印法可以大量地重複製作同一主題,這項做法更挑戰了傳統對 藝術品應該是獨一無二、無法複製的觀念。因此,當時曾有人認為,看他的作品只要看一張就等於看完一整個系列,即使從印刷刊物上看效果也差不多。其實,沃荷 的絹印原作畫面色彩多樣,仔細觀之,顏色之間的細節層次相當豐富,而非表面看來那麼簡單,在這次「普普教父─安迪.沃荷世界巡迴展」的展品中就可以看到這一點。
沃荷的形象在多數人心中,不外乎是他那蒼白乾澀的面容、看來頗為厚重的眼鏡和瘦削的身形。在鏡頭前他的神情總是害羞,像個手足無措的大男孩,但一雙眼睛卻透露著神經質。
這次「安迪.沃荷世界巡 迴展」中,就有卅四幅義大利攝影師迪諾.佩德里亞力貼身拍攝沃荷的照片。這些都是一九七五年沃荷去義大利旅行時,佩德里亞力貼身捕捉他的鏡頭。內容包括了 沃荷的公開行程像是接受媒體包圍採訪時的畫面,也有沃荷和女演員麗莎.明妮莉會面時的情景,甚至還有偷拍沃荷在旅館睡覺的模樣。
沃荷是勤奮的工作狂,但也被批評為冷酷無情的「吸血鬼」。一九六八年,曾與他合作的女演員威勒麗(Valerie Solanas)闖入沃荷紐約的工作室「工廠」開槍射殺他,沃荷中彈卻大難不死。沒想到一九八七年沃荷卻因膽囊手術,藥物過敏病逝。
CNN 都分享了 1 條連結。
$25,000 reward for stolen Andy Warhol paintings
EDITION.CNN.COM|由 DANA FORD, CNN 上傳
MoMA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Andy Warhol died on this day in 1987. Which notable public figures do you think he would depict in a portrait if he were still alive?http://bit.ly/1TBltwu
[Andy Warhol. "Self-Portrait." 1966.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 2016 Andy Warhol Foundation for the Visual Arts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Andy Warhol. "Bank by Andy Warhol. Gaudy Savings by RCA Color Scanner. Pretty as a Pigture, Huh?" 1968]
How did Warhol become one of the world’s most influential artists? Explore with @artistrooms http://ow.ly/Ip04I
Hyperrealistic sculptures of Andy Warhol, Salvador Dali and Abraham Lincoln
These almost unbelievably realistic sculptures of Andy Warhol, Salvador...
DANGEROUSMINDS.NET
《安迪.沃荷的普普人生》 The Philosophy of Andy Warhol 台北:三言。2006
The Philosophy of Andy Warhol (From A to B & Back Again)
Cover of the first edition
Author Andy Warhol
Country United States
Language English
Subject Philosophy
Published 1975
Pages 241
The book is an assemblage of self-consciously ironic "quotable quotes" about love, beauty, fame, work, sex, time, death, economics, success, and art, among other topics, by the "Prince of Pop".
我將是你的鏡子: 安迪.沃霍爾訪談精選 1962-1987
I'll Be Your Mirror: The Collected Andy Warhol Interviews
作者 / 肯尼思.戈德史密斯 Goldsmith, Kenneth
譯者 / 任雲莛
出版社 / 北京三聯
出版日期 / 2007/
內容簡介
我將是你的鏡子,安迪.沃霍爾訪談精選1962-1987。與波普巨星的35次對話。
本書是第一本安迪.沃霍爾訪談選集——精選了這位波普藝術先鋒談論名聲之藝術、讓一蜜雪兒.巴斯奎特的作品等——從安迪•沃霍爾早年崛起的日子到他生命中的最後幾個月。
問答方式的訪談是安迪.沃霍爾最喜歡的一種溝通方式——他甚至將他出版的雜誌命名為《訪談》。然而一直以來,卻從沒有一本以沃霍爾訪談作為主要內容出版的選集。《我將是你的鏡子》精選了35篇對話,呈現了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一位藝術家複雜的心理。從1962年橫跨至987年,這一篇篇高深莫測、機智詼諧的對話展現了沃霍爾藝術生涯中不同進程的真實面貌。
肯尼士•戈德史密斯身為知名的詩人、編者的評論家,在此提供了每一篇對話的出處以及與其相關之背景脈絡。本選集包含了20世紀60年代沃霍爾訪談萌芽時期討論關於他著名的康寶濃湯作品、傑姬.甘迺迪極度憂傷的肖像畫,以及他極具震撼力的死亡和災難系列作品。當沃霍爾在70年代從繪畫轉向電影製作,訪談便見證他成為一個社會名流、大出風頭者以及帶動風潮者的年代。極具影響力的《訪談》雜誌、54俱樂部,以及到了80年代,沃霍爾對於新起的藝術家如基斯.哈林的支持,在科技與藝術之間漸長的關係,以及到最後去世前幾個月在一次訪談中回到宗教想像和精神性的表現。
《我將是你的鏡子》展示了沃霍爾掌控、迷惑以及豐富我們文化各個領域的能力。
艾未未《我將是你的鏡子——安迪·沃霍爾訪談精選》序
(2011-12-16 02:16:18)
二十年前,我呆在紐約曼哈頓的下東城區,一個亂糟糟的地方。1987年,安迪·沃霍爾因醫療事故突然離世,這個消息使城市黯然失色,大家都沉浸在傷感之中。一個不可思議的人離去了,隨著那些確實的、離奇的、虛榮的與他相關的變遷、人物、事件,如同一塊巨大的磁石突然失去了磁力。那一天是1987年2月22日。
關於逝者的文字總是支離破碎的,哪怕是一個昨天還鮮活的人,一件發生在昨天的事,回憶總是不確切、言不及義;人走時會帶走所有的靈性。人們只能感受缺失,無法說清楚缺失了什麼。
有三百年曆史的曼哈頓,是白人從土著印第安人手中用相當於二十多個美元換來的土地。在島南端的一塊巨石上刻著一段話,大意是“讓你們這些窮苦的受到傷害的無助的不得不離開家鄉的人們,到我這裡來……”夢囈般的文字如同出自醉漢之口,說的是關於平等和自由的事。這些來自不同角落的人們,沒有一刻讓這裡消停過。每個人都來自遙遠的地方,冒險者、異教徒、逃亡者、私奔者、尋夢者、托派、無政府主義者、未來派、失戀詩人、善良的、偏激的、永遠飢渴的強健的流汗者、比天仙更美麗的娘兒們,活在一個瘋狂的無畏的年代,新大陸的慷慨、磊落、平等和寬容,成全了人們的夢想;給這個城市和國家染上了一層神奇的色彩。
安迪·沃霍爾出生在賓州的森林城,從捷克斯洛伐克移居美國的父親在礦上工作,安迪是圍著母親喜歡吃零食聽故事的孩子。單調消沉的童年時光與他炫目的未來構成了難以想像的反差。他1949年來到紐約,敏感天性和精緻手藝使他成為商業設計中的高手。那是視藝術為神聖之物、藝術家為殉道者的年代。他的啟蒙老師安東尼奧說“將來會有一天,商業藝術就是真正的藝術。”這使他難忘,這句話離成為現實還有很遠的距離,它需要一個特殊的人用不凡的一生來證明。
關於安迪·沃霍爾,不確定的事和確定的一樣多,他是美國最廣為人知的藝術家,但是只有不多的人知道他真正做過什麼。安迪的原名是安德魯·沃荷拉,生於1928年至1931年之間,至少在不同的文件上這樣註明;他說1930年10月28日的日期不准,而1928年6月6日是通常被認可的日子。我們唯一能夠確定的是他死亡的日子。
儘管關於他有著最廣泛的出版物,極高的曝光率,安迪·沃霍爾的藝術價值在生前並不被廣泛承認,它們遠遠超過了那個時代的期許,他改變了美國藝術的現實和理想。這些價值可以從對他的種種誤讀中看出:羞澀的同性戀、瘋狂的戀物者、自我矛盾不知疲倦的人、男扮女裝者、為了虛榮和朋友而生的人、眼中只有快樂時尚的浮光掠影、迷戀虛幻價值的人;在不同地方對不同的人重複說著同樣的話,永遠沒有正經無法深刻的蠟像般的人。
如同一種奇花異草,它只生長在山崖的某個高度,了解了他,你會心生感激,你會更加了解美國。他的一生演變為美國藝術發生的最美的傳說。一個獨有的、純粹美國價值的藝術家,藝術因他而完善,他的離去帶走了一個時代。
瑪麗蓮·夢露、死刑電椅、米老鼠、毛澤東、印花牆紙、災難、小人書、帝國大廈、美元、可口可樂、愛因斯坦……沒有人知道他到底留下了多少作品,它們廣泛而雜蕪,幾乎涉及了他的時代所有的人物和事件。他毫無忌諱地應用和開拓了多種媒介和表現可能,並涉足眾多不同的領域,設計、繪畫、雕塑、裝置、錄音、電影、攝影、錄像、文字、廣告……安迪·沃霍爾創造了真正的可以對抗傳統的、商業的、消費的、平民的、資本主義的、世界性的藝術;他身邊的模特們幫他選出她們喜歡的色彩來繪畫;他的母親為他的作品簽名;他無論何時何地都在拍攝和錄音;他只是比時代早了幾十年。
在上個世紀的60年代,一代人的價值觀取代了傳統;深刻、精英、歷史、永恆、優越、成熟、絕對、唯一,這些價值不再重要,取而代之的是現實、表面、瞬間、感性、快樂、平等、簡單、機械、重複、大眾;是這些概念更新了民主和自由的品質。在那個年代的美國,在不經意間創造了屬於自己的英雄,這很是令人驚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