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3日 星期三

陳其寬:建築之旅 (祝曉峰)、The Luce Chapel 路思義教堂施工過程影片(彭康健)



路思義教堂施工過程之3D 模擬,是依據陳其寬建築師當年454張施工紀錄照片,施工時間從1962 年11月1日動土典禮開始,至1963年11月2日落成奉獻典禮結束 。
感謝東海大學彭康健老師,運用現代科技為我們重建施工過程 。
YOUTUBE.COM
東海大學校園建築圖面能量啟動計畫 1994 年的時候,當東海大學籌備建校 40…




---
奇妙的是,以相機南征北討,在國際上發光發熱,參展不計其數的柯錫杰,相對上獨獨與台中緣淺,半世紀來罕有互動的機會。不過,儘管他的參與屈指可數,卻都極為關鍵。譬如如今早就獲普世認定作台中文化地標、世界現代建築重要資產的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Luce Memorial Chapel),第一批名聞遐邇的傳世照片,便是柯錫杰在1965年應現代主義建築巨擘貝聿銘(I. M. Pei 1917-)之邀拍攝。
----

祝曉峰:陳其寬的建築之旅
來自有方空間00:0014:07

坎坷的求學時期


陳其寬1921年出生,2007年去世,活了86歲,也是高壽。下圖是他在昆明的時候拍的,他那時候是少校,參加過中國遠征軍去緬甸,但是他不是去打仗,他當時是建築系畢業生,被徵去做美軍翻譯。






△ 年輕時的陳其寬




简单看一下他的年表,红色部分是他人生中重要转折点。陈其宽1921年生于北京,初、高中在江南地区读书,所以他的文化来源既有北京文化,又有江南文化。他三岁起开始勤习书法,这与他后来成为一位卓越的画家有很大关系。








△ 陈其宽生平年表




1941年,陈其宽去了中央大学建筑系,之后因为战争关系,在重庆还没毕业、四年级的时候,就参军当翻译。二战1945年结束,他回到南京,在著名的基泰建筑事务所做设计师,为陈占祥画过表现图。1948年他赴美留学,就读于伊利诺州立大学建筑系,隔年取得了硕士学位,并在丹佛市市政厅竞赛中获得设计首奖。






△ 1949年于伊利诺州立大学




1950年他到洛杉矶投奔姐姐,他对绘画和雕塑都很感兴趣,工作之余就在加州大学选修艺术和工业设计、室内设计课程,还申请去哈佛大学继续学建筑。这个时候他得到了天津交通大学的聘书,他接受了这个邀请,准备和姐姐一起回国。







从在格罗皮乌斯事务所工作到去MIT任教





历史就是这样的偶然。回国前几天,他接到了格罗皮乌斯的电报,说哈佛大学设计学院(GSD)研究生班有空缺的名额,希望录用他。在格罗皮乌斯的召唤下,陈其宽决定去哈佛深造,姐姐回国。在波士顿见到格罗皮乌斯后,才知道没有奖学金,而以陈其宽当时的经济能力来说是负担不起哈佛学费的。




也许因为陈其宽的作品集好,还获得过丹佛市政厅竞赛的首奖,格罗皮乌斯觉得他因为没有奖学金就放弃在哈佛读书太可惜了, 就邀请他先到自己在波士顿的事务所(TAC)工作,勤工俭学,一年以后保证他能够凑齐学费,得以入学。




就这样,陈其宽开始在TAC事务所工作。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一年以后他没有进哈佛大学,而是被格罗皮乌斯推荐到了麻省理工学院做讲师,当时他还非常年轻。在这期间,他并没有放弃画画,他的水墨画也达到一流水准,甚至办了画展。




1951年到1952年,在MIT教书的时候,陈其宽最喜欢的两件个人修为:一个是用毛笔,抽象绘画和书法;二是用钢丝、铁丝做抽象雕塑。






△ 1953年于格罗皮乌斯事务所

△ 1951-1952年于MIT







受贝聿铭邀请参与设计东海大学





1954年,陈其宽在格罗皮乌斯事务所工作三年后,接到贝聿铭的电话,贝聿铭当时刚刚得到了东海大学设计的委托。民国时期,北京的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前身)、清华大学等13所学校都跟美国教会的投资有关系,1949年后,整个教会机构迁回了美国,并开始筹备在台湾造一所新的大学,集合起原先13所学校迁到台湾的一批教授,所以,东海大学一开始的师资力量就非常强。




贝聿铭当时的事务所在纽约,他去台中考察了场地,亲自选定了校园的主轴线,回来后就开始规划设计、并准备后继单体建筑的设计。贝聿铭找到两位在美国的中国青年才俊——陈其宽、张肇康,请这两位作为他的助手,后期派他们回台湾盯工地,继续深化设计。这才有了陈其宽与东海大学的渊源。在这期间(1954-1957年),他除了参与东海大学的设计,还参加了一个青年活动中心的设计竞赛,得了全美首奖。






△ 东海大学校园总体规划手稿




1957年,张肇康被派到东海大学盯工地,随后,该换人了,贝先生把张肇康调回美国,把陈其宽派过去,陈其宽去了就留了下来,继续深化设计,自己也开始设计一些独立构思的建筑。




直到1960年,他创立了东海大学建筑系,并担任系主任。他与汉宝德半师半友,汉宝德作为他的助教,也参与了部分东海大学建筑的设计,后来陈其宽推荐汉宝德去哈佛大学读书。汉宝德回来以后,陈其宽就把东海大学建筑系交给了汉宝德,自己去台北开事务所。














△ 东海大学文理大道建筑群



△ 东海大学艺术中心



△ 路思义教堂









△ 东海大学女教职员单身宿舍







进入商业社会后选择避世闲情





1921年到1963年,42年的时间基本是他的前半生,还是以建筑为主,绘画为辅。后半生从1964年他在台北开事务所算起,他离开了东海大学这个象牙塔。在象牙塔内,他可以发挥得很好,但是,出去以后进入了当时台湾商业高速发展的社会,他遭到迎头痛击,他发现自己不能实施想做的设计。




作为能够变通的中国文人,他选择离开建筑,转向绘画,他的后半生做的基本都是与美术有关的事情。在台北和世界各地都有为陈其宽办过许多展览,台湾建筑界和艺术节都曾授予他最高的荣誉。2000年,他80岁的时候曾经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办过回顾展,2007年在旧金山病逝。














△ 陈其宽先生的绘画作品







对中国建筑传统中两种形制的诠释





陈其宽是一位有深厚传统烙印的中国文人,从他的建筑作品中可以明显看到中国建筑传统中的两个基本形制。




一是合院,这是一个空间形制,下图是陈其宽手绘的。陈其宽是北京人,这是他自己画的小时候的家,非常标准的四合院,有前院、前厅、后院、正房、厢房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他不仅画建筑空间,还画了铺地和庭院里的植物,各种各样不同的树种,这是一个可以容纳日常生活的空间形制。





△ 陈其宽画的四合院手稿




二是单体建筑的形制,一个中国传统的木构系统。当然,双坡顶建筑在世界各地都有,和自然界中的树下空间有关联,可以被描述为一个拥有亲切尺度的、有覆盖的,让人可以很安全地呆在里面的内部空间。而中国的双坡顶建筑有别于其它地域的特征是:屋顶形状的“反宇向阳”、以及抬梁式的屋架结构。






△ 中国传统木构架形制




对建筑历史而言,整个20世纪是西方的建筑系统随着经济和政治的影响,在全世界扩散的这么一个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里面,很多原来当地的文化系统中存在的建构类型、空间类型都被非常粗暴地抹煞了。




大家也覺得過去原生的形制無法適應現代的生活,於是就很快轉移到現代的新形制,比如鋼筋混凝土結構、商業中庭等。“嫁接”這個詞可以很好地用來描述這種變化,就好比植物的嫁接一樣,被硬生生砍了一刀,再嫁接上去,這是很痛苦的過程。




在那個年代,特別是20世紀中葉,中國處於動蕩的狀態中,能夠在現代建築中表達或詮釋這兩個基本形制的機會很少,能有這樣的眼光和水準的建築師更少,非常幸運的是還有東海大學,給貝聿銘、張肇康、陳其寬提供了設計整體校園的機遇,而陳其寬由於在東海的實踐時間跨度最大,才有機會在這方面做出系統性的探索。






△ 陳其寬先生




編輯與音頻 /吳智鑫(實習生)


視覺/ 李蒨雅校對 /牛琳(實習生)




本文版權歸有方所有,圖片由主講人提供,禁止以有方編輯後版本轉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