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抽象藝術史│抽象造形的立體創作(一)】
屠國威的創作,不論石雕或鐵雕,均以規整的幾何造形,表現理性的詩情,接近於低限藝術的表現。黎志文的雕塑是在近似低限主義的風格取向下,展現一種既含文字意念,又具視覺辨證性和觸覺可親性的造形趣味。蔡根對媒材的處理,就一如對人際關係的處理,重點在於其間的和諧性與相融度。陳振輝在偏向幾何、規整的造形中,陳振輝所欲掌握、表現的,則是關於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辨證。
邱創用的創作,往往取材自大自然間的各種律動,在具體與抽象間巧妙迴旋,引人遐思。柳順天以堅韌的不鏽鋼索結合石材雕刻,形成一種內在壓縮的張力,呈顯對生命的覺醒,跳脫外界現象的侷限,或不被原有經驗所束縛。楊柏林造形主取要材自甲骨文的象形文字、石頭的形態、古青銅器上的紋飾,或宗教法器等,均具神祕的象徵意義。李榮峰早期有一些以線性構成的抽象之作,之後則結合不鏽鋼與黑色大理石,如〈生機〉球體讓作品與環境(甚至是靠近的觀眾)產生微妙且複雜的對話。
曹牙的石雕作品深具觀念性,產生一種人工與自然相對應的關係和反思。黃河喜以具流線特質的形態創作,在極簡主義的極簡風格中,呈現一種具生長性與律動性的風格特色。梁任宏來自農家的背景,卻投身都會,使他的作品同時具備一種神祕的宗教氣息與前衛的工業機能。吳寬瀛早期的作品從積木的原理出發,在鐵件的構成中,則是以一些幾何的規律造形,給人一種均整、秩序的感受。
蔡志賢裁縫師設計女裝的敏思,讓他的鐵雕作品也充滿了詩情的美感、音樂的流動,乃至哲思的深邃。王國憲的石雕創作嘗試將方形(人工的、幾何的)與自由紐動的條狀(自然的、流線的)兩相結合,同時,也在表面肌理的處理上,顯示平整與粗糙的對照,風格獨特。梁平正創作的媒材超越木雕,加入不繡鋼、金箔等,表現了一種介於現實與神話之間的巨大張力。
2000年之後,王文志的創作逐漸轉往編藤的方式,在大自的環境中邀人重返、徜徉,亦具傑出成果。陳齊川的作品經常蘊含著理性(幾何抽象)與感性(自然具像)的互動、對應與融合。(撰文.圖版提供/蕭瓊瑞)(節選自《藝術家》533期,2019年10月號)
邱創用的創作,往往取材自大自然間的各種律動,在具體與抽象間巧妙迴旋,引人遐思。柳順天以堅韌的不鏽鋼索結合石材雕刻,形成一種內在壓縮的張力,呈顯對生命的覺醒,跳脫外界現象的侷限,或不被原有經驗所束縛。楊柏林造形主取要材自甲骨文的象形文字、石頭的形態、古青銅器上的紋飾,或宗教法器等,均具神祕的象徵意義。李榮峰早期有一些以線性構成的抽象之作,之後則結合不鏽鋼與黑色大理石,如〈生機〉球體讓作品與環境(甚至是靠近的觀眾)產生微妙且複雜的對話。
曹牙的石雕作品深具觀念性,產生一種人工與自然相對應的關係和反思。黃河喜以具流線特質的形態創作,在極簡主義的極簡風格中,呈現一種具生長性與律動性的風格特色。梁任宏來自農家的背景,卻投身都會,使他的作品同時具備一種神祕的宗教氣息與前衛的工業機能。吳寬瀛早期的作品從積木的原理出發,在鐵件的構成中,則是以一些幾何的規律造形,給人一種均整、秩序的感受。
蔡志賢裁縫師設計女裝的敏思,讓他的鐵雕作品也充滿了詩情的美感、音樂的流動,乃至哲思的深邃。王國憲的石雕創作嘗試將方形(人工的、幾何的)與自由紐動的條狀(自然的、流線的)兩相結合,同時,也在表面肌理的處理上,顯示平整與粗糙的對照,風格獨特。梁平正創作的媒材超越木雕,加入不繡鋼、金箔等,表現了一種介於現實與神話之間的巨大張力。
2000年之後,王文志的創作逐漸轉往編藤的方式,在大自的環境中邀人重返、徜徉,亦具傑出成果。陳齊川的作品經常蘊含著理性(幾何抽象)與感性(自然具像)的互動、對應與融合。(撰文.圖版提供/蕭瓊瑞)(節選自《藝術家》533期,2019年10月號)
📚👀《藝術家》533期選購這邊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