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8日 星期日

Diego Rivera 迭戈•里維拉: "Viva Zapata," 1932, Fruits of Labor 1932;瓜納華托─巴黎─北京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8小時
"Viva Zapata," printed by the Weyhe Gallery in New York City, memorializes the fallen Mexican revolutionary Emiliano Zapata. Diego Rivera depicts Zapata with his peasant followers carrying farm tools, marching over the dead body of an estate owner. This image represents Zapata and his followers in a position of power. They tower over their enemy, looking straight ahead on a path toward reform.
Rivera spread his message to American audiences not only through prints, but through public murals. This print relates directly to murals at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in New York. Have you ever seen a mural by Rivera? What was the experience like?
Diego Rivera, "Viva Zapata," 1932, lithograph in black on Rives BFK paper,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Gift of Mrs. Robert A. Hauslohner


Conversation, like certain portions of the anatomy, always runs more smoothly when lubricated.
― The Marquis de Sade
Fresco painting by Diego Rivera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Every good composition is above all a work of abstraction. All good painters know this. But the painter cannot dispense with subjects altogether without his work suffering impoverishment. ” —Happy birthday to Diego Rivera, an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artist and a central figure in the Mexican mural movement.

Diego Rivera, born today in 1886, was the second artist to have a solo exhibition at MoMA back in 1931. (The first? Henri Matisse.)http://bit.ly/1A90rbt
[Diego Rivera. "Flower Festival: Feast of Santa Anita." October 13, 1931]

Diego Rivera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1. en.wikipedia.org/wiki/Diego_Rivera

    Jump to Career in Mexico - Diego Rivera's mural depicting Mexico's history at the National... and Sculptors, and later that year he joined the Mexican ...

迭戈•里維拉:瓜納華托─巴黎─北京


李大衛

者剛上學那會兒,趕上巴黎公社百年祭,街頭報欄貼滿了有關的宣傳畫,還有一本小人書,裡面全是暴動的人群、街壘、霰彈炮,還有刺刀固定在槍管上方的老爺步槍。這些內容很受男生歡迎(當時大家都在拿粗鉛絲和自行車鏈條,制作簡易火槍;發射藥是用鉛筆刀口哧下來的火柴頭)。當然,無產階級專政終於顛倒成了專政無產階級。總之,一切都不大文藝。

開始對巴黎產生文藝印象,是因為擔任過駐法記者的蘇聯作家愛倫堡。他的回憶錄《人•歲月•生活》,不少章節描寫了那個現代藝術中心的文化生活。七十年代,那部書的節譯本被當作批判材料,在我們這裡內部發行,結果被一些年輕人非法傳抄,產生了不良效果。對於文革期間的讀者,那可不是一般的震撼。很長時間裡,我們總是通過俄國了解法國,通過日本了解英國。


墨西哥駐華大使館
迭戈•裡維拉1946年作品《裸體與向日葵》,木板油畫,151x120cm。

愛倫堡筆下的重要舞台,是蒙巴納斯的圓廳咖啡館,當時音譯為“洛東達”。被稱為“瘋狂歲月”的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阿波利奈爾、畢加索、莫迪裡安尼等一幹大腕兒,常在那裡出沒作祟。作者目睹過一個奮鬥幾十年,沒能搏出位的藝術老童生,一次悲從中來,脫光衣服跑到街上大喊大叫。巡警過來幹預:老頭兒,你也不怕凍著?

彼時咖啡館老板利比昂心眼兒特軟,只要那伙波希米亞人不做出格的事,就讓他們捂著一杯十個生丁,也就是一毛錢,買來的咖啡,一泡一整天。有誰餓急了,從籃子裡的法棍上偷著掰下一塊,他也睜一眼閉一眼。偶爾見誰眼神不對,他還會掏出幾塊錢,讓他趕緊找個姑娘瀉火。拿畫作抵押也是常事。於是咖啡館牆上掛過不少後來的名作。

哪位朋友要想實地探訪,可以搭乘4號線地鐵,在Vavin那站下車。餐館對面立著一尊羅丹的巴爾紮克像。可惜時過境遷,各路牛鬼蛇神風雲際會的盛況,早成絕響。

當年混在圓廳咖啡館的,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那些法國名字,還有很多外國人,包括來自新大陸的迭戈•維拉。這位後來成為墨西哥壁畫運動“三巨頭”(另外兩人是西蓋羅斯和奧羅茲科)之一的人物,當時還在歐洲學習摸索。

他在巴黎參加過一些畫展,但不像同儕中的日本畫家籐田嗣治那樣成功。法國中產階級墨守成規的生活方式和審美趣味,讓他思鄉心切。他說充滿變形的先鋒藝術,任何一個墨西哥農夫都能看懂。在拉丁美洲那個神奇的地方,隨便下一場雨,都如同洪水,人們都有見怪不怪的從容。很多年後,同樣旅居過巴黎的拉美作家馬爾克斯,也說過類似的話。

愛倫堡派駐巴黎那些年,立體派余威尚在,很多人受其影響,裡維拉自莫能外。從風格上說,這也還算邏輯自洽,考慮到此前他的偶像是塞尚。他常在不知不覺中追隨畢加索。某次畢老師畫了一張帶酒瓶的靜物。很快,酷愛靜物的裡維拉也畫了一張。他後來為此痛心疾首,大罵巴黎藝術圈。

講到這些,是因為幾天前剛被朋友帶到中國美術館,參加一個裡維拉畫展的開幕式。作品中恰好就有那幅帶酒瓶的靜物。另外一幅蒙巴納斯街景,則表現了畫家熟悉的巴黎生活場景。


墨西哥駐華大使館
迭戈•裡維拉1915年作品《杯瓶靜物畫》,紙本蛋彩,23x34.5cm。

這個題為《迭戈•裡維拉──墨西哥的驕傲》的展覽(由墨西哥使館、中國美術館、墨西哥國家藝術局及維拉克魯斯州文化局,聯名發起,持續至12月初),始於畫家故鄉瓜納華托的風景,由此呈現一條成長小說般的故事線,從畫家的學徒和漫遊時期,直到最終的成熟。

1886年,迭戈•裡維拉生於墨西哥瓜納華托的一個富裕人家,母系祖上是被強制該宗天主教的猶太人。他說猶太特性是他人生的主導因素。他自幼就愛在牆上塗畫,似乎預示他將成為一個壁畫家。他從10歲起,開始在首都墨西哥城的聖卡洛斯學院,開始藝術訓練。

就像維拉克魯斯州文化局的負責人現場解說的那樣,17歲那年,裡維拉以一幅泥瓦匠人像首次獲獎。那件作品屬於美國一位藏家,近年曾在德州的聖安東尼奧美術館展出過。像很多來自“南方”的藝術家一樣,他也經歷過遊學歐洲的時期,前往巴黎之前,先在馬德裡呆過一陣。

北京這次畫展相當大一部分,是他在歐洲的習作,多少反映出當時多變的藝術風尚。其中幾幅人物畫於意大利,仿佛幽靈從龐貝廢墟的壁畫中穿越而來。當時他正在南下然後返國的半途。1920年,墨西哥國內剛剛結束了曠日持久的立憲革命和內戰。新政府力邀客居巴黎的裡維拉回國,通過繪飾公共建築立面,宣傳社會主義理念,以及前殖民時代的原住民文化。

回國後他在政治上極為活躍,參加了墨西哥共產黨。托洛茨基流亡墨西哥時,便一度住在他家。至於伴隨其間的八卦,和藝術無關,茲不復述。也是這一時期,他最終找到自己的風格,包括簡約的人物造型、濃鬱的設色,常以階級鬥爭為主題,並使用難度極高的濕法(fresco)作畫(每個局部均須在該片泥灰幹透前畫完)。為便於各地參展,他將壁畫繪制在可拆卸搬運的加框灰版上。


墨西哥駐華大使館
迭戈•裡維拉1906年作品《奧利薩巴山頂》,布上油畫,23x35cm。

裡維拉由此成名。1931年,紐約現代美術館(MoMA)為他舉辦了個人回顧展。此前只有馬蒂斯曾享此待遇。紐約給了他沒能在巴黎獲得的榮譽,而且當時正是“大蕭條”時期,意識形態上的刺激性可想而知。說來也巧,該館再次舉辦裡維拉回顧展,恰好是在80年後,即“佔領華爾街”運動如火如荼的2011年底。

裡維拉之所以成為裡維拉,是因為他的壁畫作品。為彌補這些作品缺席北京,策展方提供了三幅按比例縮小的印刷品,包括曾於1933年在紐約引發當地媒體抗議的《人,宇宙操控者》。該畫本為洛克菲勒中心的美國無線電公司大樓所作,但因畫中人物包括列寧,引發當地媒體抗議,最終被毀。此前在莫斯科,紅軍俱樂部向他定制的作品,也曾因政治原因遭到否決。隨後,墨西哥共產黨也將他從中央委員會中驅逐。所以,真正的刺兒頭,沒有“左”“右”逢源的雞賊。

如今很多人知道裡維拉的同時,往往把這個政治色彩濃厚的人物,當成八卦主角。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朱莉•塞莫(也是音樂劇《獅子王》和《蜘蛛人》的導演)備受好評的傳記片《弗裡達》。該片描述他的第三任配偶,個性桀驁的女畫家弗裡達•卡洛。但夫以妻榮,又有何不妥?

(本文作者是作家,曾出版小說《愛情、革命和貓》。文中所述僅代表他的個人觀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