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3歲 潘小俠:我正值顛峰
若是把攝影主題區分成公與私兩個領域,當代的台灣社會,越來越多攝影工作者開始轉向私攝影的創作發展。小俠可能是少數仍舊把鏡頭朝向公領域進行紀錄的攝影家。從《蘭嶼記事》、《艋舺-醉巡》、《台灣美術家一百年》、《白色烙印》、到《見證二二八》等攝影集;從《不知為誰而戰》、《部落最後印記》、到《回家的夢》等紀錄片,小俠都在為台灣的土地文化做記錄,他就是一位公共攝影家。在所有的拍攝過程中,面對這些歷史傷痕與受難者家屬們的泣訴,身為攝影者既要感同身受,又必須壓抑情緒的翻騰。唯有回到家裡,才能透過油畫創作來紓解內心的激盪。
小俠今年63歲,我問他打算拍到甚麼時候,他說「我覺得我現在正值顛峰,照我現在的狀況來看,再拍個十幾二十年應該沒問題」。
他是潘小俠,本名潘文鉅,一個不退休的台灣攝影工作者。(責任編輯:劉明堂)
(本文由吳三連獎基金會提供,標題為本報增改)
潘小俠創作經歷簡介:
1954 出生台北士林
1980開始拍攝蘭嶼
1987任自立晚報攝影記者
1990「看見與告別」九人聯展發表「艋舺-醉巡」(美國舊金山眼睛畫廊展出)
1992「優劇場」繪畫及攝影作品跨年展(台北新生態畫廊展出)
1993首次繪畫個展「豆腐板創作記事」(台北尊嚴畫廊展出)
1993「看見淡水河」三代攝影作品展(法國在台協會展出)
1996任台北市二二八紀念館攝影組
1997部落之行影像首次個展(台北攝影藝廊展出)
2002拍攝高砂義勇隊「不知為誰而戰」影像故事紀錄片」(於公共電視台播出)
2003拍攝「部落最後印記─紋面pat san」紀錄片
2005出版與展覽「台灣美術家一百年(1905~2005)」攝影展(文建會展出)
2006出版與展覽「蘭嶼紀事」紀實攝影展(台北華山文化園區展覽)
2007綠島人權國際藝術家創作營參展藝術家(綠島人權紀實影像攝影展)
2009出版與展覽「白色烙印 1949~2009 人權影像」紀實攝影創作(景美人權園區與國立台灣文學館展出)
2011紀錄片 八八颱災好茶部落「回家的夢」於原住民新聞台播出
2012舉辦「二二八見證者紀實影像展」(台北國家二二八紀念館展出)
2013參與聯展「台灣1980年代現代性佈署︰當空間變成事件(高雄市立美術館)
2013參與聯展「花花:世界」展出作品:紋身系列之一至五(台北市立美術館)
2013「部落‧相遇‧30 年─我的原住民朋友們」潘小俠油畫首展(台北東家畫廊暨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展出)
2015「見證二二八」1947-2014人權影像潘小俠紀實影像 、書藉-出版 (展覽二二八國家紀念展出)
2016「見證二二八」展覽(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台南市立吳園文化館)
2017「潘小俠 台灣美術家一百年 1905-2017潘小俠攝影照像薄(高雄市文化)
2017潘小俠影像「艋舺-醉巡系列」聯展[微光誾影」(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
2017 潘小俠「榮獲吳三連獎藝術獎」
1954 出生台北士林
1980開始拍攝蘭嶼
1987任自立晚報攝影記者
1990「看見與告別」九人聯展發表「艋舺-醉巡」(美國舊金山眼睛畫廊展出)
1992「優劇場」繪畫及攝影作品跨年展(台北新生態畫廊展出)
1993首次繪畫個展「豆腐板創作記事」(台北尊嚴畫廊展出)
1993「看見淡水河」三代攝影作品展(法國在台協會展出)
1996任台北市二二八紀念館攝影組
1997部落之行影像首次個展(台北攝影藝廊展出)
2002拍攝高砂義勇隊「不知為誰而戰」影像故事紀錄片」(於公共電視台播出)
2003拍攝「部落最後印記─紋面pat san」紀錄片
2005出版與展覽「台灣美術家一百年(1905~2005)」攝影展(文建會展出)
2006出版與展覽「蘭嶼紀事」紀實攝影展(台北華山文化園區展覽)
2007綠島人權國際藝術家創作營參展藝術家(綠島人權紀實影像攝影展)
2009出版與展覽「白色烙印 1949~2009 人權影像」紀實攝影創作(景美人權園區與國立台灣文學館展出)
2011紀錄片 八八颱災好茶部落「回家的夢」於原住民新聞台播出
2012舉辦「二二八見證者紀實影像展」(台北國家二二八紀念館展出)
2013參與聯展「台灣1980年代現代性佈署︰當空間變成事件(高雄市立美術館)
2013參與聯展「花花:世界」展出作品:紋身系列之一至五(台北市立美術館)
2013「部落‧相遇‧30 年─我的原住民朋友們」潘小俠油畫首展(台北東家畫廊暨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展出)
2015「見證二二八」1947-2014人權影像潘小俠紀實影像 、書藉-出版 (展覽二二八國家紀念展出)
2016「見證二二八」展覽(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台南市立吳園文化館)
2017「潘小俠 台灣美術家一百年 1905-2017潘小俠攝影照像薄(高雄市文化)
2017潘小俠影像「艋舺-醉巡系列」聯展[微光誾影」(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
2017 潘小俠「榮獲吳三連獎藝術獎」
-----2017.9.15
台灣美術家一百年--潘小俠攝影造像簿,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17,pp.194-95
台灣美術家一百年(1905-2005):潘小俠攝影造像簿
作者: 潘小俠/攝影,林偉嘉/撰文
出版社:藝術家 新功能介紹
出版日期:2005
目錄
潘文鉅(潘小俠)
潘小俠追逐30年 記錄台灣近百年224位美術家身影
「臺灣美術家一百年 1917-2017 潘小俠攝影造相簿」特展,今天在高雄文化中心至真堂二館開幕,並舉辦新書發表會。潘小俠花了30年時間,用攝影記錄自1987年到2017年臺灣美術史重要人物,新書則呈現了台灣近百年224位美術家的身影。
從少年輕狂到髮際飛白,攝影家潘小俠追逐光陰30年,曾任自立早晚報攝影記者。「臺灣美術家一百年 1917-2017 潘小俠攝影造相簿」攝影展期到8月22日,展出潘小俠近卅年來的攝影和記錄。今天的開幕式中,高雄市文化局長尹立、新聞局長丁允恭與許多影像中的畫家也出席,包括詹浮雲、陳瑞福、陳水財等,還有攝影界的同好。
潘小俠說,年輕時的自己畫畫、玩雕塑,算是一個文藝青年,也夢想著去國外學美術、學電影,但命運卻將他所計畫的方向調了一個頭。就在他準備好一切時,卻看到劉其偉所寫的「台灣土著與文化藝術」,這本書燃起了他的熱情,於是他拋下工作和計畫跑到蘭嶼,開始他對土地與人的聯結。「那時我是廣告公司的老闆,突然之間就變成穿著丁字褲在蘭嶼閒逛的雅美人。」
作家用筆寫歷史,畫家用畫筆畫歷史,潘小俠則用鏡頭記錄美術家創作時的身影。這次攝影展分為五大類,「日治時代美術家」在高雄、台南地區有顏水龍、劉啓祥、莊索、薛萬棟、陳永森、莊世和、張炳南;「二戰後美術家」包括沈哲哉、何文杞、陳瑞福、陳輝東、林智信、劉耿一、李朝進、葉竹盛、洪根深、陳水財、盧明德、許自貴、蘇旺伸、李明則、李俊賢、吳瑪琍、柳依蘭、林鴻文、顏頂生、賴佳宏;「原住民族當代美術家」有杜文喜、巫瑪斯、撒古流、峨格、林新義、廖光亮、阿旦、伊誕‧巴瓦瓦隆、安聖惠、古勒勒、雷恩、尼誕‧達給伐歷、杜寒菘;「旅居巴黎美術家」有趙無極、朱德群、彭萬墀、陳英德、陳朝寶、李伯元、陳奇相;「政冶受難者美術家」可看到歐陽文、詹浮雲、涂炳南、陳孟和、鄭自才、陳武鎮。
從旅居巴黎的美術家趙無極、朱德群,到一生隱居的劉耿一,他們的生命都因創作的專注而熠熠生光。這次展覽潘小俠也同步發表「臺灣美術家 一百年1917-2017潘小俠攝影造相薄」攝影集,記錄了台灣近百年224位美術家的身影。
*****
自由
2017-11-27
*****
自由
2017-11-27
藝術家劉耿一從小跟著父親學畫,父親為台灣前輩畫家劉啟祥,多年來,其畫作遵循著「忠於自我」的原則,開創出獨樹一幟的風格;高美館將於12月2日起推出「劉耿一:一位藝術家的回顧」展,逾百件作品呈現他各時期繪畫語言及設計巧思的藝術風貌。
- (圖:記者黃佳琳)
生於日本東京,現年79歲的劉耿一是極具感性的藝術家,其作品時常表現出大自然與人類的合諧與矛盾,其繪畫充滿悲天憫人的情懷,在遼闊的天地之中,描寫人在大自然的和諧與矛盾,同時也反映了熱愛生活與藝術感知的溫情批判。
高美館長李玉玲說,劉耿一多年來累積為數驚人的作品,多是對自我身分認同、心靈狀態、生命歸屬、藝術觀點與文化內薀的觀察與啟發,以及由此延伸交織而成的家、家人、家庭、家族的思考與珍惜。除繪畫作品外,也展出劉耿一親手打造的家具和住宅設計物件,不僅保有林木完整「原我」本色,流露出製作者對自然與本質的尊重,同時兼具藝術創作及生活美學特質。(文:記者黃佳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