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er and decorator Louis Comfort Tiffany was born #onthisday in 1848. He was the son of Charles Lewis Tiffany, who ran the prestigious Tiffany & Co. department store in New York. Trained as a painter, Louis Tiffany embarked on a career as an interior decorator in 1879. An initial interest in stained glass led to the founding of his own glassworks at Corona on Long Island in 1893, renamed Tiffany Furnaces in 1902. These are some of his famous designshttp://ow.ly/Y7fFB
2018年5月29日 星期二
Christopher Richard Wynne Nevinson
Christopher Richard Wynne Nevinson ARA (13 August 1889 – 7 October 1946) was an English figure and landscape painter, etcher and lithographer, who wa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war artists of World War I. He is often referred to by his initials C. R. W. Nevinson, and was also known as Richard.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ristopher_R._W._Nevinson
2018年5月27日 星期日
A History of Western Architecture By David Watkin
此本西方建築史是2006年版(第四版)。七百多頁,圖或照片近千張。
A History of Western Architecture - David Watkin - Google Books
https://books.google.com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avid_Watkin_(historian)
A History of Western Architecture
"In this highly acclaimed survey David Watkin traces the history of western architecture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in Mesopotamia to Egypt to the dramatic impact of CAD (computer-aided esign) on architectural practic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dopting an approach that sees architectural history as a living continuity rather than a museum of neatly labelled styles, the author emphasizes the ongoing vitality of the Classical language of architecture, underlining the continuity between, say, the work of Ictinus in fifth-century BC Athens and that of McKim, Mead and White in the twentieth-century New York. This authoriatative, comrpehensive and highly illustrated book provides a fresh perspective which will be invaluable to students and anyone interested in the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 back cover.
2018年5月26日 星期六
Ilya Repin
https://www.wikiart.org/en/ilya-repin/ivan-the-terrible-and-his-son-ivan-on-november-16-1581-1885
Description
Although Repin strayed away from painting historical episodes, he completed Ivan the Terrible and His Son Ivan in the genre. This painting depicts the historical 16th century story of Ivan the Terrible mortally wounding his son in Ivan in a fit of rage. By far the most psychologically intense of Repin’s paintings, the Emperor’s face is fraught with terror, as his son lay quietly dying in his arms, blood dripping down the side of his face, a single tear on his cheek. Repin began thinking about painting this historical episode after the assassination of Alexander II. In an attempt to recall other bloody episodes of Russian history, he painted this piece as a as an expression of his rejection of violence and bloodshed.
Work by Ilya Repin torn in three places by man who become ‘overwhelmed’…
THEGUARDIAN.COM
Ilya Yefimovich Repin (1844~1930) 1910年停下為(坐)作家畫像,讀報上的托爾斯泰死訊:他的右上方是為托翁夫婦的畫像。後來移居芬蘭,不忍將彼德堡寫成列寧格勒,寄給朋友的書信都無法抵達。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lya_Repin
2018年5月25日 星期五
Adrian Piper
Adrian Piper: A Synthesis of Intuitions, 1965–2016 | MoMA
In 1996 Adrian Piper wrote, “It seemed that the more clearly and abstractly I learned to think, the more clearly I was able to hear my gut telling me what I needed ...
Adrian Piper: The Thinking Canvas - The New York Times
https://www.nytimes.com/2018/04/19/arts/design/adrian-piper-review-moma.html
Apr 19, 2018 - Adrian Piper's “Self-Portrait Exaggerating My Negroid Features,” 1981. In all of her work, our critic writes, “her aim is not to assert racial identity ...
沒有人知道紐約的4月還會下起大雪,於是你無法預期星期一的午後,紐約現代美術館會充滿擠進室內吹暖氣的觀光客們。你無法責怪他們,只能怪罪機緣讓你在最壞的時間來看亞德里安.派普(Adrian Piper)的回顧展;展覽應許觀眾們享受一對一私密觀賞經驗,但同時要求觀眾打起精神、全神貫注。你希望那些可能一生就來這麼一次紐約的旅人們(幸或不幸地遇到4月雪),沒有被梵谷的〈星夜〉或莫內的〈睡蓮〉絆住手腳,有著被全世界應許的耐心,不疾不徐地被各種垂直上升的機器牽引著,帶著半被人群折磨到精神耗弱的身軀,來到六樓看這檔亞德里安.派普的展覽。(撰文/謝佩君)
(節錄自【國際藝壇】,《藝術家》第517期,2018年6月號)
神的孩子都在跳舞 紐約現代美術館「亞德里安.派普:直覺合成物(1965-2016)」 紐約現代美術館/2018年3月31日~7月22日 撰文/謝佩君(藝術家2018年6月517期) …
ARTIST-MAGAZINE.COM
《台灣美術家一百年1917-2017》--潘小俠攝影造像簿.......文學家系列
[攝影家潘小俠]
潘小俠來文學院拍攝我,他是我擔任民進黨文宣部主任時期認識的。那已經是1992年的事了,雖然久久未見,如今重逢還是一見如故。他剛剛完成《台灣美術家一百年》的攝影,現在繼之以文學家系列。他的專業與敬業,讓我欽佩。他來文學院,整個打扮與當年我所熟悉的他,完全一樣。那麼久沒有見面,卻還是一見如故。他拍攝我站在書櫃前,也拍攝我站在樹下。二十餘年前的見面,看見彼此的中年歲月。現在的見面,看見彼此的蒼老。
(照片:兩人站在文學院石碑前)
他住在台北盆地邊陲的半山腰,頭髮花白、不修邊幅;三餐粗茶淡飯,但櫃子裡從不缺酒;略帶痀僂且精瘦的身幹,卻經常出現在台大操場慢跑。不知其名者,會以為他是個愛跑步的街友,卻不知他少壯時分已跑遍大江南北、縱…
PEOPLENEWS.TW
今年63歲 潘小俠:我正值顛峰
若是把攝影主題區分成公與私兩個領域,當代的台灣社會,越來越多攝影工作者開始轉向私攝影的創作發展。小俠可能是少數仍舊把鏡頭朝向公領域進行紀錄的攝影家。從《蘭嶼記事》、《艋舺-醉巡》、《台灣美術家一百年》、《白色烙印》、到《見證二二八》等攝影集;從《不知為誰而戰》、《部落最後印記》、到《回家的夢》等紀錄片,小俠都在為台灣的土地文化做記錄,他就是一位公共攝影家。在所有的拍攝過程中,面對這些歷史傷痕與受難者家屬們的泣訴,身為攝影者既要感同身受,又必須壓抑情緒的翻騰。唯有回到家裡,才能透過油畫創作來紓解內心的激盪。
小俠今年63歲,我問他打算拍到甚麼時候,他說「我覺得我現在正值顛峰,照我現在的狀況來看,再拍個十幾二十年應該沒問題」。
他是潘小俠,本名潘文鉅,一個不退休的台灣攝影工作者。(責任編輯:劉明堂)
(本文由吳三連獎基金會提供,標題為本報增改)
潘小俠創作經歷簡介:
1954 出生台北士林
1980開始拍攝蘭嶼
1987任自立晚報攝影記者
1990「看見與告別」九人聯展發表「艋舺-醉巡」(美國舊金山眼睛畫廊展出)
1992「優劇場」繪畫及攝影作品跨年展(台北新生態畫廊展出)
1993首次繪畫個展「豆腐板創作記事」(台北尊嚴畫廊展出)
1993「看見淡水河」三代攝影作品展(法國在台協會展出)
1996任台北市二二八紀念館攝影組
1997部落之行影像首次個展(台北攝影藝廊展出)
2002拍攝高砂義勇隊「不知為誰而戰」影像故事紀錄片」(於公共電視台播出)
2003拍攝「部落最後印記─紋面pat san」紀錄片
2005出版與展覽「台灣美術家一百年(1905~2005)」攝影展(文建會展出)
2006出版與展覽「蘭嶼紀事」紀實攝影展(台北華山文化園區展覽)
2007綠島人權國際藝術家創作營參展藝術家(綠島人權紀實影像攝影展)
2009出版與展覽「白色烙印 1949~2009 人權影像」紀實攝影創作(景美人權園區與國立台灣文學館展出)
2011紀錄片 八八颱災好茶部落「回家的夢」於原住民新聞台播出
2012舉辦「二二八見證者紀實影像展」(台北國家二二八紀念館展出)
2013參與聯展「台灣1980年代現代性佈署︰當空間變成事件(高雄市立美術館)
2013參與聯展「花花:世界」展出作品:紋身系列之一至五(台北市立美術館)
2013「部落‧相遇‧30 年─我的原住民朋友們」潘小俠油畫首展(台北東家畫廊暨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展出)
2015「見證二二八」1947-2014人權影像潘小俠紀實影像 、書藉-出版 (展覽二二八國家紀念展出)
2016「見證二二八」展覽(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台南市立吳園文化館)
2017「潘小俠 台灣美術家一百年 1905-2017潘小俠攝影照像薄(高雄市文化)
2017潘小俠影像「艋舺-醉巡系列」聯展[微光誾影」(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
2017 潘小俠「榮獲吳三連獎藝術獎」
1954 出生台北士林
1980開始拍攝蘭嶼
1987任自立晚報攝影記者
1990「看見與告別」九人聯展發表「艋舺-醉巡」(美國舊金山眼睛畫廊展出)
1992「優劇場」繪畫及攝影作品跨年展(台北新生態畫廊展出)
1993首次繪畫個展「豆腐板創作記事」(台北尊嚴畫廊展出)
1993「看見淡水河」三代攝影作品展(法國在台協會展出)
1996任台北市二二八紀念館攝影組
1997部落之行影像首次個展(台北攝影藝廊展出)
2002拍攝高砂義勇隊「不知為誰而戰」影像故事紀錄片」(於公共電視台播出)
2003拍攝「部落最後印記─紋面pat san」紀錄片
2005出版與展覽「台灣美術家一百年(1905~2005)」攝影展(文建會展出)
2006出版與展覽「蘭嶼紀事」紀實攝影展(台北華山文化園區展覽)
2007綠島人權國際藝術家創作營參展藝術家(綠島人權紀實影像攝影展)
2009出版與展覽「白色烙印 1949~2009 人權影像」紀實攝影創作(景美人權園區與國立台灣文學館展出)
2011紀錄片 八八颱災好茶部落「回家的夢」於原住民新聞台播出
2012舉辦「二二八見證者紀實影像展」(台北國家二二八紀念館展出)
2013參與聯展「台灣1980年代現代性佈署︰當空間變成事件(高雄市立美術館)
2013參與聯展「花花:世界」展出作品:紋身系列之一至五(台北市立美術館)
2013「部落‧相遇‧30 年─我的原住民朋友們」潘小俠油畫首展(台北東家畫廊暨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展出)
2015「見證二二八」1947-2014人權影像潘小俠紀實影像 、書藉-出版 (展覽二二八國家紀念展出)
2016「見證二二八」展覽(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台南市立吳園文化館)
2017「潘小俠 台灣美術家一百年 1905-2017潘小俠攝影照像薄(高雄市文化)
2017潘小俠影像「艋舺-醉巡系列」聯展[微光誾影」(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
2017 潘小俠「榮獲吳三連獎藝術獎」
-----2017.9.15
台灣美術家一百年--潘小俠攝影造像簿,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17,pp.194-95
台灣美術家一百年(1905-2005):潘小俠攝影造像簿
作者: 潘小俠/攝影,林偉嘉/撰文
出版社:藝術家 新功能介紹
出版日期:2005
目錄
台灣美術家一百年/潘小俠
圖像的敘述與閱讀/謝里法
鏡頭下的美術史/蕭瓊瑞
好漢破腹來相見/廖仁義
(一)日據時代前輩台灣畫家、雕刻家
〈日據時代美術史〉 撰文/謝里法
1. 日據時代台灣前輩畫家
林克恭、顏水龍、林東令、楊啟東、薛萬棟、楊三郎、陳 進、林玉山、陳慧坤、黃靜山、葉火城、李石樵、郭雪湖、張萬傳、劉啟祥、蘇秋東、洪瑞麟、藍運登、陳永森、莊 索、呂基正、張義雄、黃水文、鄭世璠、黃鷗波、黃混生、林之助、許深州、蔡草如、廖德政、許武勇、蔣瑞坑、莊世和、張炳南。
2. 日據時代台灣前輩雕塑家
蒲添生、林葆家、陳夏雨、陳英傑、王水河。
(二)大陸來台美術家
〈流離與生根〉撰文/蕭瓊瑞
余承堯、沈耀初、邱行槎、王攀元、劉其偉、陳庭詩、卲幼軒、 李 德、陳其寬、黃群英、吳讓農、張志焜、李奇茂、葉世強、江漢東、李再鈐、朱為白、王修功、楚 戈、吳 昊、劉國松、霍 剛、蕭 勤、歐豪年。
(三)戰後台灣美術家
〈攝影造像術,另類美術史〉 撰文/陸蓉之
1. 戰後台灣畫家
賴傳鑑、沈哲哉、張炳堂、陳銀輝、何肇衢、何文杞、鄭善禧、陳景容、陳瑞福、廖修平、陳錦芳、林智信、邱錫勳、李錫奇、陳輝東、謝里法、楊興生、劉耿一、林惺嶽、謝孝德、王三慶、周 澄、何懷碩、李義弘、袁 旃、李朝進、江明賢、江賢二、吳炫三、顧重光、林文強、戴武光、黃光男、李欽賢、許坤成、奚 淞、葉竹盛、洪根深、陳水財、蕭麗虹、莊 普、施並錫、陸 詠、陳世明、黃銘哲、黃步青、董振平、陳朝寶、陳來興、邱亞才、袁金塔、郭振昌、盧天炎、盧明德、許雨仁、蘇振明、潘小雪、曲德義、黃銘昌、李銘盛、賴純純、楊茂林、周孟德、鄭在東、張正仁、梅丁衍、林永發、郭掌從、于 彭、倪再沁、陳建北、嚴明惠、薛保瑕、吳天章、許自貴、蘇旺伸、張振宇、李明則、李俊賢、吳瑪悧、陳士侯、郭娟秋、何華仁、林 鉅、陳界仁、侯俊明、江懿亨、李欽賢。
2. 戰後台灣前輩雕塑家
楊英風、邱煥堂、朱 銘、郭清治、何恆雄、楊元太、陳正雄、蔡榮佑、高燦興、楊文霓、林良材、張子隆、吳榮賜、黎志文、蔡 根、李光裕、蕭長正、楊柏林、蕭 一、李良仁、賴佳宏、蒲浩明、陳正勳、林舜龍、王文治。
(四)台灣素人美術家
〈台灣美術史中的「樸素藝術」〉 撰文/蘇振明
吳李玉哥、林 淵、李永沱。
(五)台灣原住民美術家
〈美術文化.土地運動〉 撰文/撒古流
撒卡勒.剎瓦魯(彭水光)、沙哇岸(初光復)、伐楚古.斯羔烙、陳正瑞、杜寒菘、察瑪克(高富村)、達卡鬧(賴合順)、哈古(陳文生)、潘三妹、豆豆(石瑛媛)、拉黑子.達立夫、阿拉斯(杜文喜)、巫瑪斯.金路兒(雷賜)、撒古流.巴瓦瓦隆、伊誕.巴瓦瓦隆、拉阿浪(林新義)、尤瑪.達陸、峨格.馬帝靈(馬建男)、達鳳.卡帝、優席夫、雷恩、尼誕.達給代歷、巴豪嵐.吉嵐、伊佑.噶照、希巨.蘇飛、阿旦、夏曼.瑪德諾.米卡斯(飛魚)、宜德思.盧信、諸推依.魯發尼耀(廖光亮)、林介文、伊命、峨冷.魯魯安(安聖惠)、古勒勒.達比烏蘭。
(六)政治受難者美術家
〈美術家的影像魅力之外〉 撰文/曹欽榮
歐陽文、詹浮雲、涂炳榔、陳孟和、鄭自才、陳武鎮。
(七)旅居巴黎美術家
〈巴黎―藝術發酵之地〉 撰文/陳奇相
趙無極、朱德群、彭萬墀、陳英德、李伯元、陳奇相、唐際豐。
圖像的敘述與閱讀/謝里法
鏡頭下的美術史/蕭瓊瑞
好漢破腹來相見/廖仁義
(一)日據時代前輩台灣畫家、雕刻家
〈日據時代美術史〉 撰文/謝里法
1. 日據時代台灣前輩畫家
林克恭、顏水龍、林東令、楊啟東、薛萬棟、楊三郎、陳 進、林玉山、陳慧坤、黃靜山、葉火城、李石樵、郭雪湖、張萬傳、劉啟祥、蘇秋東、洪瑞麟、藍運登、陳永森、莊 索、呂基正、張義雄、黃水文、鄭世璠、黃鷗波、黃混生、林之助、許深州、蔡草如、廖德政、許武勇、蔣瑞坑、莊世和、張炳南。
2. 日據時代台灣前輩雕塑家
蒲添生、林葆家、陳夏雨、陳英傑、王水河。
(二)大陸來台美術家
〈流離與生根〉撰文/蕭瓊瑞
余承堯、沈耀初、邱行槎、王攀元、劉其偉、陳庭詩、卲幼軒、 李 德、陳其寬、黃群英、吳讓農、張志焜、李奇茂、葉世強、江漢東、李再鈐、朱為白、王修功、楚 戈、吳 昊、劉國松、霍 剛、蕭 勤、歐豪年。
(三)戰後台灣美術家
〈攝影造像術,另類美術史〉 撰文/陸蓉之
1. 戰後台灣畫家
賴傳鑑、沈哲哉、張炳堂、陳銀輝、何肇衢、何文杞、鄭善禧、陳景容、陳瑞福、廖修平、陳錦芳、林智信、邱錫勳、李錫奇、陳輝東、謝里法、楊興生、劉耿一、林惺嶽、謝孝德、王三慶、周 澄、何懷碩、李義弘、袁 旃、李朝進、江明賢、江賢二、吳炫三、顧重光、林文強、戴武光、黃光男、李欽賢、許坤成、奚 淞、葉竹盛、洪根深、陳水財、蕭麗虹、莊 普、施並錫、陸 詠、陳世明、黃銘哲、黃步青、董振平、陳朝寶、陳來興、邱亞才、袁金塔、郭振昌、盧天炎、盧明德、許雨仁、蘇振明、潘小雪、曲德義、黃銘昌、李銘盛、賴純純、楊茂林、周孟德、鄭在東、張正仁、梅丁衍、林永發、郭掌從、于 彭、倪再沁、陳建北、嚴明惠、薛保瑕、吳天章、許自貴、蘇旺伸、張振宇、李明則、李俊賢、吳瑪悧、陳士侯、郭娟秋、何華仁、林 鉅、陳界仁、侯俊明、江懿亨、李欽賢。
2. 戰後台灣前輩雕塑家
楊英風、邱煥堂、朱 銘、郭清治、何恆雄、楊元太、陳正雄、蔡榮佑、高燦興、楊文霓、林良材、張子隆、吳榮賜、黎志文、蔡 根、李光裕、蕭長正、楊柏林、蕭 一、李良仁、賴佳宏、蒲浩明、陳正勳、林舜龍、王文治。
(四)台灣素人美術家
〈台灣美術史中的「樸素藝術」〉 撰文/蘇振明
吳李玉哥、林 淵、李永沱。
(五)台灣原住民美術家
〈美術文化.土地運動〉 撰文/撒古流
撒卡勒.剎瓦魯(彭水光)、沙哇岸(初光復)、伐楚古.斯羔烙、陳正瑞、杜寒菘、察瑪克(高富村)、達卡鬧(賴合順)、哈古(陳文生)、潘三妹、豆豆(石瑛媛)、拉黑子.達立夫、阿拉斯(杜文喜)、巫瑪斯.金路兒(雷賜)、撒古流.巴瓦瓦隆、伊誕.巴瓦瓦隆、拉阿浪(林新義)、尤瑪.達陸、峨格.馬帝靈(馬建男)、達鳳.卡帝、優席夫、雷恩、尼誕.達給代歷、巴豪嵐.吉嵐、伊佑.噶照、希巨.蘇飛、阿旦、夏曼.瑪德諾.米卡斯(飛魚)、宜德思.盧信、諸推依.魯發尼耀(廖光亮)、林介文、伊命、峨冷.魯魯安(安聖惠)、古勒勒.達比烏蘭。
(六)政治受難者美術家
〈美術家的影像魅力之外〉 撰文/曹欽榮
歐陽文、詹浮雲、涂炳榔、陳孟和、鄭自才、陳武鎮。
(七)旅居巴黎美術家
〈巴黎―藝術發酵之地〉 撰文/陳奇相
趙無極、朱德群、彭萬墀、陳英德、李伯元、陳奇相、唐際豐。
潘文鉅(潘小俠)
潘小俠追逐30年 記錄台灣近百年224位美術家身影
「臺灣美術家一百年 1917-2017 潘小俠攝影造相簿」特展,今天在高雄文化中心至真堂二館開幕,並舉辦新書發表會。潘小俠花了30年時間,用攝影記錄自1987年到2017年臺灣美術史重要人物,新書則呈現了台灣近百年224位美術家的身影。
從少年輕狂到髮際飛白,攝影家潘小俠追逐光陰30年,曾任自立早晚報攝影記者。「臺灣美術家一百年 1917-2017 潘小俠攝影造相簿」攝影展期到8月22日,展出潘小俠近卅年來的攝影和記錄。今天的開幕式中,高雄市文化局長尹立、新聞局長丁允恭與許多影像中的畫家也出席,包括詹浮雲、陳瑞福、陳水財等,還有攝影界的同好。
潘小俠說,年輕時的自己畫畫、玩雕塑,算是一個文藝青年,也夢想著去國外學美術、學電影,但命運卻將他所計畫的方向調了一個頭。就在他準備好一切時,卻看到劉其偉所寫的「台灣土著與文化藝術」,這本書燃起了他的熱情,於是他拋下工作和計畫跑到蘭嶼,開始他對土地與人的聯結。「那時我是廣告公司的老闆,突然之間就變成穿著丁字褲在蘭嶼閒逛的雅美人。」
作家用筆寫歷史,畫家用畫筆畫歷史,潘小俠則用鏡頭記錄美術家創作時的身影。這次攝影展分為五大類,「日治時代美術家」在高雄、台南地區有顏水龍、劉啓祥、莊索、薛萬棟、陳永森、莊世和、張炳南;「二戰後美術家」包括沈哲哉、何文杞、陳瑞福、陳輝東、林智信、劉耿一、李朝進、葉竹盛、洪根深、陳水財、盧明德、許自貴、蘇旺伸、李明則、李俊賢、吳瑪琍、柳依蘭、林鴻文、顏頂生、賴佳宏;「原住民族當代美術家」有杜文喜、巫瑪斯、撒古流、峨格、林新義、廖光亮、阿旦、伊誕‧巴瓦瓦隆、安聖惠、古勒勒、雷恩、尼誕‧達給伐歷、杜寒菘;「旅居巴黎美術家」有趙無極、朱德群、彭萬墀、陳英德、陳朝寶、李伯元、陳奇相;「政冶受難者美術家」可看到歐陽文、詹浮雲、涂炳南、陳孟和、鄭自才、陳武鎮。
從旅居巴黎的美術家趙無極、朱德群,到一生隱居的劉耿一,他們的生命都因創作的專注而熠熠生光。這次展覽潘小俠也同步發表「臺灣美術家 一百年1917-2017潘小俠攝影造相薄」攝影集,記錄了台灣近百年224位美術家的身影。
*****
自由
2017-11-27
*****
自由
2017-11-27
藝術家劉耿一從小跟著父親學畫,父親為台灣前輩畫家劉啟祥,多年來,其畫作遵循著「忠於自我」的原則,開創出獨樹一幟的風格;高美館將於12月2日起推出「劉耿一:一位藝術家的回顧」展,逾百件作品呈現他各時期繪畫語言及設計巧思的藝術風貌。
- (圖:記者黃佳琳)
生於日本東京,現年79歲的劉耿一是極具感性的藝術家,其作品時常表現出大自然與人類的合諧與矛盾,其繪畫充滿悲天憫人的情懷,在遼闊的天地之中,描寫人在大自然的和諧與矛盾,同時也反映了熱愛生活與藝術感知的溫情批判。
高美館長李玉玲說,劉耿一多年來累積為數驚人的作品,多是對自我身分認同、心靈狀態、生命歸屬、藝術觀點與文化內薀的觀察與啟發,以及由此延伸交織而成的家、家人、家庭、家族的思考與珍惜。除繪畫作品外,也展出劉耿一親手打造的家具和住宅設計物件,不僅保有林木完整「原我」本色,流露出製作者對自然與本質的尊重,同時兼具藝術創作及生活美學特質。(文:記者黃佳琳)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