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樹紀念館
【19歲陳澄波筆下的「18角樓」】☆ 梅樹月 #超前報導
這件水彩畫(圖1),應是目前所知,臺灣前輩畫家陳澄波(1895-1947)現存年代最早的一張水彩畫,也可能是現存最早的陳澄波作品。
這張畫,是陳澄波1914年所繪。當年未滿20歲的陳澄波,是總督府國語學校公學師範部乙科(校址位於現今臺北市立大學)的學生,受水彩畫家石川欽一郎的指導。
這張畫,很可能就是陳澄波在石川欽一郎帶領學生們進行戶外寫生課程時所繪。
不過,當年的陳澄波,顯然不太願意循規蹈矩地遵照石川老師教導的畫風,硬是把這座臺北的新地標建物,畫在畫面接近中心的位置,也與石川具遠景透視感的構圖手法有所不同。看得出年少的陳澄波,就已經努力著嘗試走出自己的特質。
依據陳澄波在作品下方標記的文字,這座長像奇特的建築物,乃是氣象觀測機構「臺北測候所」(圖2)。
落成於1897年12月19日的臺北測候所,是一棟18邊形、二層樓的煉瓦構造(磚造覆瓦)建物,中間為風力塔。因特殊的建築外觀,故有「18角樓」、「胡椒管」、「墨水罐」…等稱號。而其基地與總督府國語學校,同樣位於「南門街」的同一街區內(圖3)。
由於離學校很近,又是臺北市中心區的地標建物,也難怪石川老師會帶領學生們來此地寫生。(亦有一說:陳澄波有可能是從國語學校建築高處窗外,望向測候所的方向就地寫生。)
石川欽一郎或許也經常跟友人來此一遊。新出土的《石川欽一郎古寫真相冊》裡,有一幀石川與友人們的合照,背景就是臺北測候所(圖4、5)。
有趣的是,石川曾畫過同樣座落在附近的臺灣總督府新廳舍〈臺北總督府〉(圖6),就是不曾見他畫過這座造型特異的測候所。而若同時將師徒這兩件作品放在一起相互對照,或許也可約略看見彼此之間創作理念與手法的異同吧!
1930年代初,臺北測候所將屋頂由斜頂改為平頂式;1938年原建物拆除,改建為四層樓的現代主義風格廳舍;戰後於1990年代,再度改建為今日所見的中央氣象局大樓。
如今,這座當年象徵現代化的臺北地標建物,已然消失在歷史的記憶中。只能從陳澄波的畫,還有褪色的老照片中,去拼湊它的原形了。
2020梅樹月,陳澄波水彩畫《測候所》,及《石川欽一郎古寫真相冊》,都將在李梅樹紀念館同時亮相。(本屆梅樹月,陳澄波邀展作品僅此一件)
梅樹月開展倒數計時中,敬請期待。


展覽主題|繁花盛開——美術史上的「三國演繹」
參展畫家|[英國] 伊斯特(Alfred East)、[日本] 石川欽一郎、[臺灣] 倪蔣懷、藍蔭鼎、陳植棋、洪瑞麟、李梅樹【特別邀請:陳澄波】
展覽日期|2020/09/26-11/08
展覽地點|李梅樹紀念館、國立臺北大學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