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拉·伯恩哈特
莎拉·伯恩哈特在大約1890年的照片
出生 Rosine Bernardt
1844年10月22日
法國巴黎
逝世 1923年03月26日(78歲)
法國巴黎
活躍時期 1862–1922
配偶 Ambroise Aristide Damala(1882年-1889年結婚)
簽名
莎拉·伯恩哈特 (Sarah Bernhardt[1][2] 約1844年10月22日[3]-1923年3月26日)是一位19世紀和20世紀初法國舞台劇和電影女演員。她被認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女演員」[4],以及是聖女貞德之後最有名的法國女人[3]。在1870年代——「美好年代」的初期,伯恩哈特就以她在法國的舞台劇表演而出名,其後聞名於歐洲和美洲。她在一系列早期劇情電影中擔任女演員並獲得成功,還得到了「神選的莎拉」(The Divine Sarah)的綽號。
目錄 [隱藏]
1 生平
2 影響
3 作品
4 參考文獻
4.1 參考書目
5 外部連結
生平[編輯]
莎拉·伯恩哈特,1866年
莎拉·伯恩哈特於1844年出生於法國巴黎,原名Henriette-Rosine Bernard。[5]她的母親是荷蘭阿姆斯特丹一個猶太眼鏡店商人的女兒,是個女裁縫以及小有名氣的交際花。[6][3]她的父親可能是一個天主教法學學生,她是兩人的私生子。按照她父親的願望她受洗禮。[7][8]
由於她的母親生活動蕩,因此她首先被交給一位養母照管,8歲時進入一個寄宿學校,10歲時被送入凡爾賽鎮的一所有名的修道院學校受教育。[9][3]1858年,她母親通過與拿破崙三世同母異父兄弟、有影響力的政治家、金融家莫爾尼公爵的特殊關係,讓莎拉進入巴黎國立高等音樂舞蹈學院,並在法蘭西喜劇院接受演員的培訓。1862年,伯恩哈特首次登台演出,在拉辛的《伊芙琴尼亞》中擔任主演。[10][7]但是數月後她的生涯似乎就已經結束了:她與一位同事發生爭吵後被解僱。[11]
伯恩哈特退出法蘭西喜劇院,過了一段交際花的生活。她曾離開巴黎,在布魯塞爾待過一段時間。1864年莎拉·伯恩哈特在巴黎生下了兒子莫里斯。這個兒子的父親可能是比利時的利涅親王。他本來想與莎拉·伯恩哈特結婚,但是遭到了家庭反對而未成。[12][7]
1868年莎拉·伯恩哈特首次獲得了一個真正的成功,她在巴黎盧森堡公園邊上的劇院演大仲馬《金恩》中的一個角色。
1870年/71年普法戰爭時巴黎所有的劇院關閉,莎拉·伯恩哈特護理傷員。戰後她回到法蘭西喜劇院。從此她的生涯飛黃騰達,很快她就成為當時最著名的女演員,在法國她被譽為「金色聲音」(la voix d´or)和「女神」(la divine)。
1882年莎拉·伯恩哈特與一名年輕的、長相很好的希臘大使館的參贊傑克·達拉馬結婚。達拉馬覺得自己的才華足以讓自己成為一名演員和他的著名的夫人的配角。莎拉·伯恩哈特為他開辦了一座劇院,其領導人為她的兒子。但是這座劇院很不成功,很快就倒閉了。原因之一是達拉馬的希臘口音非常重,在台上非常可笑。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他喜好賭博和嗜嗎啡,他挪用劇院的錢來賭博和買嗎啡。因此在結婚的當年兩人就分離了。此後還有過一次短暫的和好和再次吵反。1889年,年僅34歲的達拉馬因嗎啡中毒逝世。
與此同時莎拉·伯恩哈特的名聲依然不斷增長,她是一位高傲的、古怪的、性情多變的明星,她的名聲遍及整個歐洲和美國。她有眾多情人,其中包括畫家古斯塔夫·多雷。她乘坐一隻熱氣球升到法國上空。她還出售她躺在一口棺材裡考慮她的角色或者睡覺的照片。她的家裡有多種當地的和外地的動物,據報導其中包括狗、貓、鸚鵡、猴、豹、變色龍、一條蚺蛇和一頭獅子。
莎拉·伯恩哈特的部分工作時間在巴黎演出,部分則外出演出。她特別善於表演情感,因此她既能夠表演經典法國喜劇中的大悲劇的角色,也能扮演現代的社會角色,甚至扮演男角色(哈姆雷特)也很成功。在巴黎她指導多座劇院,其中包括原名民族劇院的劇院。她後來將這座劇院改名為莎拉·伯恩哈特劇院,直到今天(2005年)這座劇院依然以她命名。
1905年她膝蓋受傷後數年一直疼痛。
莎拉·伯恩哈特自己也寫過多本小說和劇作,1907年她發表了她的自傳。這本自傳又為許多作家帶來了新的靈感,比如馬塞爾·普魯斯特在《追憶逝水年華》中的女演員拉·貝爾瑪的角色。此外莎拉·伯恩哈特在繪畫和雕塑上也有一定的天才。
1906年她成為巴黎音樂學院的教授,1914年她獲得法國榮譽軍團勳章。
1915年她的膝蓋上的傷使得她的右腿不得不被切除。但此後她依然繼續她的工作。作為法國愛國者她始終拒絕赴德國演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她赴前線在帳篷里、糧倉里、戰線醫院的臨時舞台上訪問士兵、登台上演。她甚至赴美國進行巡迴表演。
1923年3月26日莎拉·伯恩哈特在巴黎逝世,她被看作是當時最著名的女演員,是最早的世界級明星之一。她被葬在巴黎東部的拉雪茲神甫公墓里。
影響[編輯]
莎拉·伯恩哈特是一位非常多產的演員,她在經典戲劇和當代(主要是法語的)中均非常成功。作為拉辛的經典劇作中的女主角和作為維克多·雨果的浪漫劇作中的女主角她均非常受歡迎。她扮演的男角也獲得了很大的讚美和新奇。1899年她在莎士比亞的悲劇中扮演哈姆雷特,1901年在埃德蒙·羅斯唐專門為她寫的《年輕的鷹》(L'aiglon)中扮演拿破崙·波拿巴的兒子。
莎拉·伯恩哈特最中心的角色則是根據小仲馬的小說《茶花女》改編的戲劇中的女主角。從1880年開始一直到她高齡莎拉·伯恩哈特一再扮演這個角色。
在1911年拍的《茶花女》的電影中莎拉·伯恩哈特也扮演女主角。早在1900年她就已經在無聲電影《哈姆雷特的角斗》(Le Duel d'Hamlet)中扮演過一個角色。但此後她就非常反對這個新的技術。雖然如此她後來還拍了一些電影。1976年格蘭達·傑克遜以她的生平為題材拍了一部電影《The Incredible Sarah》。
1894年莎拉·伯恩哈特請畫家阿方斯·穆哈為她畫一張海報,她對穆哈的作品極其滿意,因此兩人達成條約讓穆哈繼續畫海報、設計舞台背景和服飾。這大大地提高了穆哈的名聲,為穆哈在美好年代成為海報畫家鋪平了道路。1896年穆哈為莎拉·伯恩哈特創造的一幅《茶花女》的海報被看作是新藝術運動圖像的一個早期頂峰。
莎拉·伯恩哈特化了許多時間進行巡迴演出,這些巡迴演出也奠定了她的世界名望。1879年她與她的劇團在倫敦上場。1880年她在美國51座城市巡迴演出了半年。1881年她赴俄羅斯、義大利、希臘、匈牙利、瑞士、丹麥、比利時和荷蘭演出。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和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三世均是她熱衷的崇拜者。1882年她丈夫使她陷入經濟危機後她不得不再次在歐洲巡迴演出來補償她的損失。1886至1889年她再赴美國,1891年至1893年她做了一次世界巡迴演出。作為法國愛國者她始終拒絕在德國演出。
莎拉·伯恩哈特以她優美的嗓音、優雅的舉動和熱情而著稱。她代表著浪漫式的戲劇風格,巨大的動作和豐富的言語。這個風格在她死後也逐漸地消失了。有些評論家批評她的成功在於她使用自己的智力,不惜一切地完美她的演出技術,而不在於她對她的角色的感覺的深度。
作品[編輯]
當代人認為莎拉·伯恩哈特也是一個有天才的畫家和雕塑家。她翻譯過劇本,寫過小說,1907年還發表了一部自傳。
參考文獻[編輯]
^ She was baptised in 1857, when she was about 12, but the record is missing. A birth date taken from a certificate of a baptism conducted at the age of 12 would not be reliable as a primary source, and could only be used to corroborate other evidence. (In The Art of High Drama, a Professor Ockman describes finding an "unidentified newspaper clipping" in the Bibliothèque de la Comédie Française in Paris, which included a copy of a baptismal certificate saying Bernhardt was born on 25 September 1844.) It has been claimed that "Bernhardt sometimes celebrated her birthday on 23 October", although there is no verification of this claim. Bernhardt's 1907 autobiography Ma double vie (My Double Life) made no reference to her date of birth.
^ Her own pronunciation, listen e.g. to
^ 3.0 3.1 3.2 3.3 諾曼·萊布雷希特. 顛倒眾生的法國女星. 外灘畫報. 2010.11, (412) [2013-12-04].
^ Gottlieb, Robert. The Drama of Sarah Bernhardt. [2007-10-18].
^ In 1859 she enrolled with that name and a birthdate of 23 October 1844 at the Conservatoire National; this is the only record surviving from before her birth record was lost in 1871. See "Snel(2007), pp 9–10". Snel argues that since her birth record was still available and there was little reason to obscure the truth, "this registration can be regarded as founded on facts".
^ Snel, Harmen. The ancestry of Sarah Bernhardt; a myth unravelled, Amsterdam, Joods Historisch Museum, 2007, ISBN 978-90-802029-3-1
^ 7.0 7.1 7.2 賀靜. 莎拉 一個活到極致的女人. 寶安日報. 2013-10-24[2013-12-04].
^ Gottlieb (2010), ch1
^ Arthur Gold; Robert Fizdale. The Divine Sarah: The Life of Sarah Bernhardt. New York: Knopf. 1991: 17–20.
^ Gold (1991), pp 31–32, 41, 47
^ Gold (1991), pp 52
^ Cornelia Otis Skinner, Madame Sarah, Houghton Mifflin 1966
參考書目[編輯]
Gold, Arthur and Robert Fitzdale. The Divine Sarah: A Life of Sarah Bernhardt.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91, ISBN 9780394528793.
Gottlieb, Robert "Sarah: The Life of Sarah Bernhard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0, ISBN 978-0300192599
Snel, Harmen. The ancestry of Sarah Bernhardt; a myth unravelled, Amsterdam, Joods Historisch Museum, 2007, ISBN 978-90-802029-3-1
外部連結[編輯]
The Sarah Bernhardt Pages
在Find A Grave上的莎拉·伯恩哈特
古騰堡計劃中Sarah Bernhardt的作品
在百老匯網路資料庫了解莎拉·伯恩哈特
Performances in Theatre Archive University of Bristol
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上莎拉·伯恩哈特的資料
莎拉·伯恩哈特在Allmusic上的頁面
Sarah Bernhardt cylinder recordings, from the Cylinder Preservation and Digitization Project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Library.
Sarah Bernhardt Collection at the Harry Ransom Center at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Bernhardt's sculpture
Bibliography
Sarah Bernhardt photo gallery series 1 NYP Library
Sarah Bernhardt photo gallery series 2 NYP Library
Bernhardt appears in Venice, California, 1906
British Museum
Actress Sarah Bernhardt was born #onthisday in 1844. Here’s her portrait in Vanity Fair http://ow.ly/CTYW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