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大學的校園是貝聿銘先生規劃的,陳(其寬)先生與張肇康先生是自美國奉派來台灣,按規劃的精神,設計並督導工程之進行。初期工程完成並開學後,張先生就回了美國,陳先生仍留在學校,進行一些小型建築的設計與施工。這時候就理所當然地出面籌設建築系 ..."--漢寶德
跟您說一個體育館的故事。您一定知道,東海的體育館—張肇康設計的佳作---原計畫給800位師生用的。妙的是,近50年來, 學生數已超過一萬七,不過,董事會現在才答應蓋新館----不過 一直存在要求過度,和預算有限之間的張力。我多次讀到校友義憤填胸的發言…..。 約10年前,臺灣大學在教育部補助下,蓋了個小巨蛋---體育中 心,Google Map剛開始,即可看出他的壯觀。我這十年來竟然沒進去過。 前天,鴻海集團在那兒舉辦年終義賣、園遊會。我近傍晚時, 到臺大校園參觀園遊會如何收場----規劃和效率都可以。 不過我進去小巨蛋一樓,卻發現其內容和施工品質,遠比35年前英 國Essex大學的,遜色多多。 我的意思是,台灣的建築物多表面空殼子而已, 我相信東海即將用數億元概的,也不會好多少。 雖說應該少談東海,不過還是將一些感想出清,以利”一身輕” 。
China : tao in architecture
Chang, Chao-Kang, 1922-1992China.
Basel ; Boston : Birkhäuser Verlag, ©1987
(OCoLC)551346374
Online version:
Chang, Chao-Kang, 1922-
China.
Basel ; Boston : Birkhäuser Verlag, ©1987
(NA1540 C5154 1987 )
【張肇康:從流離到歸屬】pp.411-15
與貝聿銘、王大閎同輩的張肇康先生,是第二代中國旅美建築師中的佼佼者。
張肇康先生的學生鄭炳鴻在〈從流離到歸屬:張肇康的四段文化光譜〉指出了張肇康的建築理念在於「利用現代建築的詮釋,探索如何尊重地方的獨特性及鄉土建築傳統的可塑性,重現華夏意匠」。
這樣的風格表現在張肇康先生為東海大學所做的校園建築設計,以及臺灣大學的農業陳列館。臺大農陳館「以開敞流暢的『密斯式』(Miesian)平面布局,簡潔勻稱的量體及清水混凝土的結構,結合本土技法及中國傳統建築出簷下的過渡空間,演繹西方現代建築『自由平面』(Free Plan)的精髓」。
而張肇康先生的人生經驗及建築理念也確實是「從流離到歸屬」的極佳寫照。鄭炳鴻的文章收入《流離與歸屬》一書,書籍介紹請見: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93955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93955
附圖為臺大農業陳列館的照片與局部,引自《國立臺灣大學校史稿(1928-2012)》383頁。
農業陳列館 | NTU Agricultural Exhibition Hall
本館隸屬生物資源暨農學院,由農復會補助成立於民國53年4月29日,成立宗旨在於呈現臺灣農業發展及改革的過程與成果。過去本館曾長期 做為我國對外推展農業外交的窗口,為參訪外賓必到之地;目前因應時代趨勢,已逐漸轉型為辦理各種環境保育及推廣臺灣農業的特展場所。透過逐步改善各項軟硬 體設施,農業陳列館以更具現代感的展示設計,融合本土農業及環境教育等主題概念,為社會大眾及中小學生提供教育場所。近年曾推出的展覽主題,包含:外來種 生物、本土濕地植物、防疫檢驗、本土水果等豐富主題,頗受校外及社區人士好評。
農業陳列館 | NTU Agricultural Exhibition Hall
本館隸屬生物資源暨農學院,由農復會補助成立於民國53年4月29日,成立宗旨在於呈現臺灣農業發展及改革的過程與成果。過去本館曾長期 做為我國對外推展農業外交的窗口,為參訪外賓必到之地;目前因應時代趨勢,已逐漸轉型為辦理各種環境保育及推廣臺灣農業的特展場所。透過逐步改善各項軟硬 體設施,農業陳列館以更具現代感的展示設計,融合本土農業及環境教育等主題概念,為社會大眾及中小學生提供教育場所。近年曾推出的展覽主題,包含:外來種 生物、本土濕地植物、防疫檢驗、本土水果等豐富主題,頗受校外及社區人士好評。
本館之建築硬體- 洞洞館,屬臺北市定歷史建築,為著名的張肇康建築師所設計;建築體上陶瓷環洞與方圓線條,展現了中西建築思維的激盪與融合;高台、迴廊、圓梯等結構要素, 處處具有特殊巧思,在臺灣建築史上佔有極重要地位。本館目前空間規劃:一樓為特展區,二樓為常設展及特展二區,三樓為教室兼演講廳。由於地點鄰近臺大校門 口,日常入館人數穩定,也長期為參訪臺大人士提供歇腳及駐足、詢答之處,為臺大對外關係長期默默貢獻。
本館目前除每年推出二至四次各式主題特展外,亦常辦理各項演講及DIY活動等,積極進行各種教育推廣活動,以永續經營為目標,未來希望可長期做為臺大對外的服務窗口與步道起點。
2006-08-30 | |
洞洞館--建築上的花格屏
|
漢寶德∕文.圖.題字
|
前幾天,台大的學生為了保衛一棟四十幾年歷史的建築向學校抗議,
我記得這幾棟建築是有巢建築師事務所的作品。 「洞洞」究竟是什麼呢?是用瓦質燒成的圓圈,整齊的砌在牆上。 記得在六○年代初,我在東海擔任講師,由胡宏述的父親引介, 那麼「洞洞」是怎麼創造出來的呢?胡適之先生的眼光是銳利的, 現代建築在美國發展到二十世紀中葉, 由於純裝飾是當時建築界的大忌, 花格子可以有各種花樣,用在門窗上容易, 記得在民國四十七、八年時,我在成大建築系任助教, 最後大家比較滿意的是中間嵌以花格的水泥框框, 就在這個時候,張肇康先生在初創的東海大學, 當我們第一次抱著朝聖的心情去參觀的時候, 在我印象中,花格用得最精緻的部分,是圖書館的後壁。 東海的建築都有兩堵清水磚砌山牆,精工砌成。 可是在山牆上砌花格窗並不是中國的傳統, 西洋的教堂自中世紀始就是把山牆當正面。早期的教堂外觀很樸實, 東海的學生中心的主建築是銘賢堂。民國五十年代初, 與東海大學使用的各類洞洞相比,台大人類學館的外觀要粗糙得多。 比較台大農業陳列館與人類學館的外觀, 在「洞洞」流行的歲月, |
2010. 5/30 自由
淨身送行 告別台大洞洞館
〔記者陳怡靜/台北報導〕如何向一棟房子說 再見?台灣大學師生昨在校內舉辦別開生面的建築告別式,他們穿起黑色服裝、擔任送行者,「洗淨」牆面琉璃瓦、「拆卸」建築內裝、手持釘槍和電鑽做最後的 「妝點」,每人再獻上一朵花,向承載師生五十年回憶的「洞洞館」說再見。
拆除前 師生最後的獻禮
洞洞館是台大知名的建築物, 泛稱在一九六二年到一九七○年間落成的農業陳列館、哲學系館與人類系館三館,其中最早落成的農陳館由建築師張肇康設計,哲學系館與人類系館則為後人仿照。 張肇康畢業於哈佛大學建築系,曾與國際知名建築師貝聿銘合作建案。
三座洞洞館組成中國傳統建築的ㄇ字型外觀,也被稱為「洞洞館三合院」,最 大特色在於牆面上的洞洞,每個洞都鑲嵌進筒狀琉璃瓦,將現代材質融入中國傳統建築中。
為建設新的台大新人文館,哲學系館與人類系館將於今年 七月拆除,原址重建新大樓。
由於洞洞館承載了台大師生五十年的回憶,曲終樓拆,師生十分不捨。台大歷史系校友、藝術家施昀佑因此發想「洞洞 館計畫」,透過建築的告別式,「淨身、妝點、告別,就像禮儀師為往生者清洗大體、仔細妝點,讓朋友瞻仰最美好的遺容。」
施昀佑和另名校友藝 術家劉偉申號召超過百名師生與義工,從今年一月開始,先清洗洞洞館外觀,拆卸內裝後的管線與石綿瓦、取下玻璃後的窗框成為展示品,長期受灰塵與黴菌侵蝕的 外牆面也恢復潔淨,屋頂的隔熱磚成了綠地上的步道地磚。
「然後,才能了無遺憾地告別。」施昀佑在創作理念中自述;劉偉申也說:「選擇這種寧 靜的告別,將建物保存在人們心中,被記住的是牆、窗、結構、工法,是穿透琉璃瓦的暮光,也是它卸下重擔…。」
台大哲學系教授林義正昨也出席 洞洞館告別式,他感嘆:「在這裡教了二十多年,是不捨!」但他坦言,洞洞館其實已不敷使用,不但沒有消防法規的逃生口,通風採光也不佳,「有面牆還有西曬 困擾,曾聽說有教授熱到暈倒。」
校友拍攝的數百張洞洞館照片,也同時在公館地區的十一家商店展出(網址:http://dongdongguan.wordpress.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