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日 星期三

Ansel Adams 1902-1984《光與影的一生-安瑟‧亞當斯回憶錄》‧



Happy birthday to Ansel Adams, an artist whose name is, for many, synonymous with landscape photography.


Spotlight:
        
Which school in the US opened the first academic program in photography? In 1945-6, Ansel Adams established the first academic photography department at the California School of Fine Arts, now known as the San Francisco Art Institute. Adams also was responsible for organizing the first public exhibit of photographs at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and wrote several books on photography, always working to raise awareness of photography as an art form. When Adams was fourteen years old, he visited Yosemite National Park with his family. It was there that he began to take pictures with his first camera. He so loved Yosemite that he was to return there every year for the rest of his life. Adams, born on this date in 1902, went on to become one of the US's most celebrated nature photographers and environmentalists. He was awarded the 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 in 1980.
Quote:
"Sometimes I do get to places just when God's ready to have somebody click the shutter." — Ansel Adam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nsel_Adams
照片以1942年為主






安塞爾·伊士頓·亞當斯(Ansel Adams,1902年2月20日-1984年4月22日,又譯作安瑟·亞當斯)是美國攝影師,生於舊金山
他以拍攝黑白風光作品見長,其中最著名的是優勝美地國家公園系列。他也以攝影題材寫作,如技術革新三部曲(《照相機》、《底片》和《沖印》)。他參與締建的攝影社群f/64中,即可見愛德華·威斯頓威拉德·范·戴克伊莫金·坎寧安等大師的身影。他提出「區域系統」的技術概念,認為攝影師應借光線的變化,控制底片和相紙上的密度觀感。亞當斯也倡導「可視化」的概念(他亦常稱之為「前可視化」,但這個詞並未為後世所接受),指照片給予人的觀感,取決於光線的測量值,即在景物攝入鏡頭那一刻已經決定。





12歲時 (1964),我們台北中山國小的忠班錄了一張唱片。其中有一首《藍色多瑙河》,可是,62歲時,讀了《光與影的一生-安瑟‧亞當斯回憶錄》第135頁的:彈蕭邦的練習曲時,右手拿著一個橘子 (HC:這容易想像);彈小約翰‧史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時,雖然用上兩隻手,但為了強調和弦,我還用上我的臀部。(HC:這也容易想像,不過不知道那兒是和弦.....)
換句話說,我們當初的音樂教育是膚淺的,為灌唱片而機械練習。


碰到書中寫參訪工廠的記載,多覺得親切,會抄下來,譬如說村上春樹的《日出國的工場》。
《光與影的一生-安瑟‧亞當斯回憶錄》 165頁,有1932年冬Ansel Adams夫婦參觀Rochester的柯達工廠,作者說是難忘的經驗:我們從實驗室,一路看到最後的裝運作業。材料在遼闊的廠區內由敏捷的小型蒸汽火車運來運去。我還記得一堆堆的銀錠堆在一邊,等著融成感光劑;還有一排排壯觀的紙捲擺在一旁,等著加上外膜。當年相紙是硝酸基製品,極易燃燒,也可能爆炸,所以整座工廠裡到處可見警告標誌。





One of the most iconic images in the history of photography, Moonrise, Hernandez, New Mexico by Ansel Adams, was taken #OnThisDay in 1941.

Adams, Ansel (1985), an Autobiography. Boston: Little, Brown.

光與影的一生-安瑟‧亞當斯回憶錄

Ansel Adams : An Autobiography


 安瑟‧亞當斯(Ansel Adams, 1902-1984),一九○二年二月二十日生於舊金山,原籍新英格蘭。幼時是「過動兒」,求學過程頗不順利安定,主要靠家教、自學。十三歲開始認真學習鋼琴。一九一六年,與父母同遊優勝美地,用柯達的布朗尼箱形相機拍出第一張照片。返舊金山後旋即隨一位放大沖洗相片的師父學攝影技術。此後,每年夏天回優勝美地拍照、探險,成為熱愛山林、自然的環境保護者。一九二○年,決定以音樂為業;連續四年任西岳山社(Sierra Club)總部華康德紀念基金會(LeConte Memorial)的監管人。一九二七年,在藝術贊助人愛伯特‧班德(Albert Bender)的支持下,出版《西岳山脈之帕美利安相片》(Parmelian Prints of the High Sierra)。一九二八年,與維吉妮亞‧貝斯特(Virginia Best)結婚;同時出任山社加拿大洛磯山脈之旅的攝影師,奠定其在山社的領導地位。一九三○年,至新墨西哥州,遇攝影家保羅‧史川德(Paul Strand),決心以攝影為職志。
  一九三二年,與愛德華‧魏斯頓(Edward Weston)、韋拉德‧范戴克(Willard Van Dyke)等人同創「光圈六四」(f/64),相信照片應有極致的焦距、清晰感和深度,致力於表現,探討「樸素攝影」(純攝影)之表達潛力。
  亞當斯在一九三四年被選為西岳山社董事會董事(以後連年當選,至一九七一年辭職為止),是生態環境保護的代表象徵人物;所拍過的美國風景區,後來都一一成為國家公園,其所拍的美國山水、荒野景色,早已成為美國人的道德寓言。當他不斷抨擊雷根政府對環境保護不力時,雷根還不得不親自接見他解釋原委。亞當斯發展出「分區曝光法」(Zone System),使他在拍攝時能預先知道色調,來決定曝光和沖洗放大的時間。雖然亞當斯完全摒棄攝影的記錄功能,而使攝影成為「純粹的技術運作,用來擔任美感的表達功具」,但還是在二次大戰期間為日裔美人的困境作攝影報導。
  畢生致力提升攝影為獨立藝術的亞當斯,曾協助貝蒙‧紐霍爾(Beaumont Newhall)於紐約現代美術館創設攝影部門,並在舊金山加州美術學院設立有史以來第一個「攝影系」,創作曾三獲古根翰獎助金。
 

 三○年代,亞當斯曾經從事各種商業攝影來維生。他在給史蒂格列茲(Alfred Stieglitz)的信上不時流露其對商業雇主的蔑視,但亞當斯從來不曾遺棄他的商業攝影及他與拍立得公司三十年的關係-商業攝影使他的技巧更臻完美。而技巧正是亞當斯的主要成就。他說:「底片只是樂譜,放大出來的照片才是真正的演奏。」而「沒有他,沒有人知道美國的美」正是對亞當斯最好的頌辭。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