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漆工變漆藝家 奪日本大獎
鑽研30年 創作《波響》獲世界級肯定
建立時間:2017/11/22
【楊勝裕╱新竹報導】油漆工也可成為台灣之光。新竹巿一名油漆工,原本承包紅木家具塗裝,但面臨中國削價競爭後,轉型創作漆器,一切從零開始,三十年的創作辛苦之路獲世界級肯定,不僅受邀到歐美參展,今年他更以故鄉「南寮」為主題的作品《波響》,參加日本漆工協會舉辦漆之美展,擊退世界漆藝家,成為二十多年來第一個奪下日本文部大臣賞的外國人,揚名世界。
彭坤炎從油漆工成為漆器大師,作品在紐約、法國巴黎、義大利羅馬參展。楊勝裕攝
漆器創作家彭坤炎(五十九歲)受訪說,小時候成績不好,就去學木雕、燒玻璃等功夫,後來去當紅木家具學徒,學做塗漆、打磨功夫,「生漆會傷皮膚,一開始雙手就被生漆咬傷過。」退伍後當包工,專接日本紅木家具,白手起家賺到人生第一桶金,也讓他娶妻生子。但中國削價搶單,造成台灣紅木家具業往東南亞遷移,台灣家具業走下坡,一度面臨事業危機,但也讓他找到新的出路。
自學考究故宮文物
彭坤炎笑說,當時剛好與日本漆藝家交流,發現平日生漆塗磨竟也能成一門藝術,就決定投入漆藝創作。為了精研漆藝,自學考究從明代漆藝專著《髹(音同休)飾錄》、故宮文物、日本書籍等漆器的演變史著手,慢慢摸索反覆實驗,發展不用胚體,以「堆漆」方式,一公分一公分漸漸堆疊成型。
作品須「懷胎十月」
「生漆一台斤一千八百元,提煉過的熟漆每斤五千元起跳,材料很貴。」彭坤炎說,堆漆是用生漆與礦物粉做成塊狀,每日長高一點,漆全乾後,隔天再往上加一層,作品每日堆積長大,一件粗胚作品需要兩個月雕塑成型,歷經百次上色、打磨,至少十個月才能完成一件作品,就像懷胎十月,「這些漆藝品就像自己肚皮生出來的小孩。」
一參展就拿新人獎
彭坤炎獨特有型的漆藝,在一九九七年首次參加日本漆之美展,就獲最佳新人獎,自此開始受邀到紐約、法國巴黎、義大利羅馬參展。二○一一年以《祥瑞之光》作品獲得日本第十九屆漆之美展農林水產省「林野廳長官賞」殊榮,今年更以漆藝作品《波響》獲日本「文部科學大臣賞」。
彭坤炎的三十件藝品已被日本收藏家及台灣企業家收藏,他說:「千里馬需要伯樂賞識,收藏家就是伯樂,但不是人人能當伯樂,但只要大家喜歡,就可激勵我繼續做下去,投身孤獨的漆藝創作。」
彭坤炎今年以漆藝作品《波響》獲日本「文部科學大臣賞」。
彭坤炎小檔案
年齡:59歲,新竹巿南寮人
學歷:空中大學、私立亞太創意學院碩士
婚姻:已婚,育有2女1男
成就:堆漆創作技法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公告無形文化資產保存登錄
獲獎:
.1994榮獲第48屆台灣省美展大會獎
.1997受邀日本東京明治神宮第5屆漆之美展獲最佳新人獎
.2011以《祥瑞之光》獲日本第19屆漆之美展「林野廳長官賞」
.2017以《波響》獲漆之美展最高首獎「文部科學大臣賞」
資料來源:彭坤炎 https://tw.news.appledaily.com/headline/daily/20171122/37853018/
*****
more: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ulture/art/20131029/18483365
Eric的工作與藝術沾不上邊,他是個在IFC上班、每天與銀碼打交道的銀行總監,但對藝術的愛好卻早藏在骨子裏。他生於法國,曾祖父是一名畫家,祖父 母、雙親以至姊姊,與他一樣,都是藝術品收藏家。藝術拍賣會、藝廊,是他童年的一部份,令他自然而然也愛上了藝術。他個人第一件收藏品是在二十歲時購下的 歐洲古典家具,當時還是學生的他儲蓄不多,又不想開口問家人借,於是便要求藝廊為他留下心儀作品,再拚命儲錢買。轉眼十數年,至今他的收藏品已有過百件。 Eric認為收藏品能顯現生命力,隨着收藏家的個人經歷、眼界、品味甚至居住地方,收藏品系列也會隨之起變化:「藝術家早期與後期的作品,風格定必有所轉 變,其實收藏家也一樣。」起初受家人影響,Eric收藏的都是歐洲十八及十九世紀的古典家具,及後移居亞洲,有更多機會接觸到亞洲藝術,他的目光被漢朝及 南宋時期的古董吸引,直至兩年前,他開始迷上了造型抽象的雕塑作品。
他 買藝術品,從不看升值潛力,也不看藝術家名氣,最近買下的兩件雕塑作品,都是在主打拉丁美洲及西班牙藝術家作品的紅門藝廊偶然遇上的,他進一步說明:「是 作品的能量、氣場,讓我停步。」第一件是墨西哥藝術家Roberto Cortázar呈抽象人形姿態的無題作品,Eric說他第一眼看到,就即時想起已故瑞士名雕塑家Alberto Giacometti,Alberto Giacometti的作品在拍賣市場叫價近億,「Cortázar的作品有大師風範,此雕塑的面孔更讓我想起孟克(Munch)名畫《Scream》。 還有,你看看它的質感,是十分強烈的。」Eric形容作品的最常用詞彙是「Massive」,他說雕塑除了用眼看,也要用手碰,透過親手接觸,最能感受到 作品的力度,也就是他口中的「Massive」。另一件是出自墨西哥藝術家Arturo Muela之手的銅製雕塑《Three Monkeys》,造型同樣抽象,Eric沒有扮高深,坦白地說:「雖然作品名叫猴子,但其實我從來也看不出有何猴子的形態。我有一個朋友看到它,就說它 是恐龍骨,這我同樣也看不出來。」抽象雕塑就有這種玩味,同一件作品,一百人看就有一百種看法,有趣在誰也不可以駁斥誰。在我眼中,它像一縷煙,Eric 聽罷,不置可否,只靜靜的看着作品,再一次欣賞它。
漆器創作家彭坤炎(五十九歲)受訪說,小時候成績不好,就去學木雕、燒玻璃等功夫,後來去當紅木家具學徒,學做塗漆、打磨功夫,「生漆會傷皮膚,一開始雙手就被生漆咬傷過。」退伍後當包工,專接日本紅木家具,白手起家賺到人生第一桶金,也讓他娶妻生子。但中國削價搶單,造成台灣紅木家具業往東南亞遷移,台灣家具業走下坡,一度面臨事業危機,但也讓他找到新的出路。
自學考究故宮文物
彭坤炎笑說,當時剛好與日本漆藝家交流,發現平日生漆塗磨竟也能成一門藝術,就決定投入漆藝創作。為了精研漆藝,自學考究從明代漆藝專著《髹(音同休)飾錄》、故宮文物、日本書籍等漆器的演變史著手,慢慢摸索反覆實驗,發展不用胚體,以「堆漆」方式,一公分一公分漸漸堆疊成型。
作品須「懷胎十月」
「生漆一台斤一千八百元,提煉過的熟漆每斤五千元起跳,材料很貴。」彭坤炎說,堆漆是用生漆與礦物粉做成塊狀,每日長高一點,漆全乾後,隔天再往上加一層,作品每日堆積長大,一件粗胚作品需要兩個月雕塑成型,歷經百次上色、打磨,至少十個月才能完成一件作品,就像懷胎十月,「這些漆藝品就像自己肚皮生出來的小孩。」
一參展就拿新人獎
彭坤炎獨特有型的漆藝,在一九九七年首次參加日本漆之美展,就獲最佳新人獎,自此開始受邀到紐約、法國巴黎、義大利羅馬參展。二○一一年以《祥瑞之光》作品獲得日本第十九屆漆之美展農林水產省「林野廳長官賞」殊榮,今年更以漆藝作品《波響》獲日本「文部科學大臣賞」。
彭坤炎的三十件藝品已被日本收藏家及台灣企業家收藏,他說:「千里馬需要伯樂賞識,收藏家就是伯樂,但不是人人能當伯樂,但只要大家喜歡,就可激勵我繼續做下去,投身孤獨的漆藝創作。」
彭坤炎今年以漆藝作品《波響》獲日本「文部科學大臣賞」。
彭坤炎小檔案
年齡:59歲,新竹巿南寮人
學歷:空中大學、私立亞太創意學院碩士
婚姻:已婚,育有2女1男
成就:堆漆創作技法獲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公告無形文化資產保存登錄
獲獎:
.1994榮獲第48屆台灣省美展大會獎
.1997受邀日本東京明治神宮第5屆漆之美展獲最佳新人獎
.2011以《祥瑞之光》獲日本第19屆漆之美展「林野廳長官賞」
.2017以《波響》獲漆之美展最高首獎「文部科學大臣賞」
資料來源:彭坤炎 https://tw.news.appledaily.com/headline/daily/20171122/37853018/
*****
more: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ulture/art/20131029/18483365
容許聯想空間 抽象=有玩味 |
是猴子?是恐龍骨還是一縷輕煙?一百人看抽象雕塑,就有一百種看法,誰也沒法下定論。它們讓人摸不着頭腦,正正因為這種曖昧的特質,才能引發無限的聯想空間,迷倒了收藏家Eric Landolt。
記者:陳劭敏
攝影:陳永威
記者:陳劭敏
攝影:陳永威
是居室也是藝廊
沿林蔭夾道的蒲飛路走到Eric Landolt位於薄扶林的住所,入屋只見舊式豪宅特有的高樓底、髹上白油漆的陽台落地玻璃門,環境恬靜得令人不自覺放慢腳步,暫忘緊張的生活節奏。環顧 整理得一絲不苟的居室,散落每個角落的藝術品恰到好處,看得出他花過心思。這裏是他的家,也是他的私人藝廊。Eric的工作與藝術沾不上邊,他是個在IFC上班、每天與銀碼打交道的銀行總監,但對藝術的愛好卻早藏在骨子裏。他生於法國,曾祖父是一名畫家,祖父 母、雙親以至姊姊,與他一樣,都是藝術品收藏家。藝術拍賣會、藝廊,是他童年的一部份,令他自然而然也愛上了藝術。他個人第一件收藏品是在二十歲時購下的 歐洲古典家具,當時還是學生的他儲蓄不多,又不想開口問家人借,於是便要求藝廊為他留下心儀作品,再拚命儲錢買。轉眼十數年,至今他的收藏品已有過百件。 Eric認為收藏品能顯現生命力,隨着收藏家的個人經歷、眼界、品味甚至居住地方,收藏品系列也會隨之起變化:「藝術家早期與後期的作品,風格定必有所轉 變,其實收藏家也一樣。」起初受家人影響,Eric收藏的都是歐洲十八及十九世紀的古典家具,及後移居亞洲,有更多機會接觸到亞洲藝術,他的目光被漢朝及 南宋時期的古董吸引,直至兩年前,他開始迷上了造型抽象的雕塑作品。
用眼看也用手摸
很玄很玄,Eric這樣說:「與其說是我挑選作品,倒不如說是作品挑選了我。」他 買藝術品,從不看升值潛力,也不看藝術家名氣,最近買下的兩件雕塑作品,都是在主打拉丁美洲及西班牙藝術家作品的紅門藝廊偶然遇上的,他進一步說明:「是 作品的能量、氣場,讓我停步。」第一件是墨西哥藝術家Roberto Cortázar呈抽象人形姿態的無題作品,Eric說他第一眼看到,就即時想起已故瑞士名雕塑家Alberto Giacometti,Alberto Giacometti的作品在拍賣市場叫價近億,「Cortázar的作品有大師風範,此雕塑的面孔更讓我想起孟克(Munch)名畫《Scream》。 還有,你看看它的質感,是十分強烈的。」Eric形容作品的最常用詞彙是「Massive」,他說雕塑除了用眼看,也要用手碰,透過親手接觸,最能感受到 作品的力度,也就是他口中的「Massive」。另一件是出自墨西哥藝術家Arturo Muela之手的銅製雕塑《Three Monkeys》,造型同樣抽象,Eric沒有扮高深,坦白地說:「雖然作品名叫猴子,但其實我從來也看不出有何猴子的形態。我有一個朋友看到它,就說它 是恐龍骨,這我同樣也看不出來。」抽象雕塑就有這種玩味,同一件作品,一百人看就有一百種看法,有趣在誰也不可以駁斥誰。在我眼中,它像一縷煙,Eric 聽罷,不置可否,只靜靜的看着作品,再一次欣賞它。
■墨西哥藝術家Arturo Muela | ■墨西哥藝術家Roberto Cortázar | ■德國藝術家Willi Siber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