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3日 星期一

顧重光等:台灣抽象藝術史│多元媒材與多面向的抽象試探(一)


【台灣抽象藝術史│多元媒材與多面向的抽象試探(一)】
 當抽象藝術在1960年的台灣形成風潮,有一批1940年代前後出生的藝術家,當年正值廿歲左右的青春歲月,深受這股風潮影響,紛紛投入創作嘗試。他們嘗試的面向較為多元,媒材的運用也較為多樣,成為五月和東方畫會書寫性抽象之外的另一風貌。
 1939年出生南台灣的劉文三(一度改名為劉三豪)。1972年進入抽象繪畫的探索,也就是一批題名為「神祕的力量」系列作品。這種帶著宗教感或神祕學思考的創作,延續到1975年的「聚散離合」系列,轉化為帶有極簡主義或硬邊繪畫的特色。
 李朝進(1941-),1969與1971年,以銅焊的抽象繪畫創作,兩度入選巴西聖保羅雙年展;事實上,早在1965年前後,一系列名為「廢墟」的創作,以廢棄的物件進行拼貼、焚燒,轉化藝術家童年時代二次大戰空襲戰火的殘酷記憶。
 定居紐約長達卅年,江賢二(1942-)創作靈感來源,是一些極富個性的音樂名曲,如取材自孟德爾頌和荀白克名曲的「無言歌」及「淨化之夜」系列等。1997年返台後在故鄉的土地、海洋中,獲得精神上的完全解放;「百年廟」系列可視為其擺脫西方身影、第一次展現強烈個人風貌的作品。
 顧重光(1943-)第一階段基本上仍以符號的構成為主軸,從1969年較具字形傾向的作品,轉入1970年後帶著流線、折線和圓、方造形的風格;1973至1977年的第二個階段,進入純粹書寫的抽象表現,線條以極具動感與力量,畫面色彩也更加豐富與強烈。
 在平面繪畫上,曾四遊(1944-)既有超寫實的表現,也作抽象的創作。1991年回到台灣,在台灣省立美術館發表「曾四遊:繪畫裝置藝術展」時,余光中曾對他那些帶著強烈紅、黑對比的抽象作品,以〈紅與黑〉一文評論。(撰文.圖版提供/蕭瓊瑞)
(節選自《藝術家》519期,2018年8月號)

9

沒有留言: